近些年,随着首都现代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全市人口总量快速增长,空间规模不断拓展,引发了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严重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0多年来,北京一直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维持着每年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人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供需矛盾不断加剧。2014年10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60万辆,工作日平均每天拥堵接近2小时,高峰时段交通拥堵指数达到5.5,市民平均每天单程通勤时间超过40分钟。特别是这两年,雾霾天气频发,pm2.5年均浓度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首都的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健康。高度重视并加快解决北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令人揪心的诸多问题,切实推动北京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是国家对北京新时期发展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付诸于行动的内在使命。
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需从优化功能定位入手,在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走创新驱动的集约发展道路。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首次在全市层面提出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核心功能,明确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更加全面、系统的战略要求,要求把科技创新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通过科技进步、机制创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支持下,1995年北京就启动开展了区县可持续实验区建设,西城、怀柔等区先后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促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建设的意见,按照“国家级实验区示范引领、市级实验区特色先行”的方针,采取“一个特色鲜明主题引领 一个科学规划统筹引导 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支撑”的模式,对北京市实验区建设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认定,从理念培养、项目示范等方面着手,加强了实验区建设工作,新增培育了若干实验主题鲜明的实验区。截至目前,全市经过认定的实验区包括西城、怀柔和石景山3个国家级实验区和门头沟区、王佐镇、四季青镇、广安门外街道、金盏乡、李桥镇、穆家峪镇、旧县镇、榆树庄村、留民营村等10个市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另外,根据“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的部署,以解决城市病重大问题为导向,近年来北京市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项目,集中力量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面提升了科技对首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围绕交通治堵,着眼于提高服务质量,着重推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开发应用了公交优先交通信号引导系统、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组织实施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推广等重点工程;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部署了“首都蓝天行动”科技专项,支持纳米新材料、新型传感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发了低温脱硝、低氮燃烧、有机废气催化净化、大气污染监测与检测等重点技术设备,实施了一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技术示范工程;围绕水资源科学利用和污染防治,推动系统化安全监测技术应用,开发先进有效的生态技术,开展了南水北调来水与当地水资源实时联合调度模型系统、水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等研究,建设了大型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集成浮动岛生态净水厂等示范工程;围绕城市防灾减灾,结合大数据融合和分析技术,针对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和区域污染等领域,强化了气象分析、预报与评估技术研发示范工作。
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本市加快调整城市战略定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凝聚资源,构筑合力,通过科技资源导入、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应用,全方位强化科技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支撑首都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全面促进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在今后工作中,围绕城市病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面向城市建设管理,构建以技术攻关为重点的科技支撑体系。着眼于城市病治理,面向相关部门、相关领域需求,创新先进技术、产品、设备的研发攻关与供需对接机制,以综合系统科技凯发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为核心,以组织科技攻关项目为重点,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如在城市规划方面,进一步强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计算机技术应用,为城市功能调整、规划管理及空间布局提供技术手段支撑;在人口调控领域,着力推动信息化技术、实时监测管理技术等在人口动态管理、人口结构调控等工作中的应用;在交通管理领域,继续研发推广应用停车供应地理系统(gzs)、交通信号协调反映控制系统、电子通讯与导航系统等;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持续实施“首都蓝天行动”,开展主要污染源(燃煤、机动车、工业排放、扬尘等)防治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二是面向区域综合发展,构建以可持续实验区建设为典型的示范引导体系。针对首都不同功能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区域,选择一批典型地区,把实验区建设作为科技支撑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具体抓手,按照集成实施、协同共建、综合提升的思路,打造一批具有试验示范和带动促进能力的新型实验区。要以实验区为统领,把实验区集聚政府和市场合力的发展平台、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平台、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平台,系统加强技术创新示范、机制创新示范和模式创新示范。在实验区建设的具体任务部署中,要以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导向,通过科技项目和专项资金引导,调动各个部门共同参与,聚合各类资源,合力推动。
三是面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构建以科技成果转移辐射为主线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要求,加强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创新成果的辐射应用,协同促进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京津冀地区急需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联防联治等为重点,针对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及供热、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向津冀地区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促进区域环境质量协同改善。着力破解制约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深层次问题,创新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三大机制,促进创新激励政策跨区域集中应用,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开放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整合三地创新资源,围绕产业上下游布局创新分工,共建创新资源、创新攻关、创新成果三大共同体,从载体层面打造京津冀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通过试点示范深入践行“三个机制”改革和“三个共同体”,带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整体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