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驱动。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工程训练课程四位一体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增加企业实践课程,形成“基础 综合 创新”阶梯式实验体系,建立双师导师制,将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实践环节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打通授课,增强授课效果。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管理、主动实践的自觉性,着力推动“基于工程实际”、“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参加科研技能短训班、实践性的学科竞赛,参加学科俱乐部,完成综合性的代表性作品。
校企融合联动。零距离企业情景模拟,丰富校企合作内容。通过与企业交流碰撞,促进学生融入行业、融入专业、融入社会,充分发挥出社会资源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参与和影响作用。细化校企合作,实现学生生涯全覆盖。以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开发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增加了企业学习实践部分,制定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由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完成。广泛搭建合作平台,积极筹措资源。学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基地、实验室等平台,让更多学子参与进来。
国际合作推动。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学校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联合培养项目涉及环境工程、测绘工程、电子信息等绝大多数工程类学科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校积极引进、优化先进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营造国际化的培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