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高考招生季,华南理工大学发布了《新工科f计划》,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升级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去年10月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调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那么,华工对于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有什么新计划?“新工科”“双一流”建设有什么新动作?对华工“一城三校区”的发展有什么新布局?
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一个多小时的独家专访中,高松思路清晰、言辞笃定,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中要坚定走新工科发展道路,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科领军人才”。这也是高松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后,首次公开接受媒体专访,谈治校理念和思路。
●南方日报记者 杜玮淦 吴少敏 通讯员 华轩
人才培养
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科领军人才
南方日报:您去年从北京大学调任华工,通过全方位的调研后,对华工有何印象?
高松:我到华工7个多月,感受最大的就是这里务实、向上和包容的氛围。
华工有深厚的历史和学术积淀。改革开放后,80年代从华工最早走出“星期六工程师”,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年来,学校的专利授权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专利金奖数和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更是高居全国高校第一,对国家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上享有“企业家的摇篮”和“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这种科研的优势,以及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为华工的人才培养打上鲜明烙印。1999年,华工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创造和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又提出培养“研究型的工程师”和“科技型的企业家”。
南方日报:您到任时提到,学校要有“更高远且可实现的目标”,目前来看这个目标是否更加清晰?
高松:我从化学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起步,之后才进入学术管理岗位。在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和副校长之后就一直在思考,大学特别是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
按照我的理解,大学在校师生直接对于新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创造性贡献,包括产学研的成果,是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其实,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间接的——她培养的高水平创造型人才,通过他们贡献于社会。大学是为未来而存在的,大学最核心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所有其它的功能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就是要培养出在世界上更具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既能传承文明,又能引领未来,贡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目前,华工正朝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更具创造性的工科领军人才,更好地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完成接班人的使命。华工的学术研究也将在产学研融合的特色和基础上,追求更原创的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
南方日报:华工如何着手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质?
高松:最近我们发布了《华南理工大学新工科f计划》,就是要明确学校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构建工科专业的新结构、完善工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形成人才培养的新质量。
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什么样的人才可能引领未来呢?一方面,他要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教育就是帮助他能够在未来面对新问题、想要去学习的时候能够学习。另一方面,他要拥有强大的思想力。思想形成判断,判断凝聚共识,共识带来确定。正是在不断地思考、探索、质疑的过程中,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实现新突破,进行新创造。第三,他能够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学习和思考很重要,但最终改造世界的是人们的实践与行动。
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这三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乘”,其结果便是创造力,即创造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这是我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点思考和认识。这一想法,与华工“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不谋而合,都强调学问、思辨和行动三者的统一。一句话,华工就是要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三力”的“三创型”人才。
国际校区
今年首次招收400名本科生
南方日报:今年华工广州国际校区招生情况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请您谈谈广州国际校区的建设进展。
高松: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是我国首次由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大学校区,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参与共建的又一次创举。
今年秋季,广州国际校区一期第一阶段工程交付使用并满足入住条件,将首次招收400名本科生,其中高考招生200人,二次选拔200人。实际上,广州国际校区将是学校发展新工科的契机,《华南理工大学新工科f计划》就准备率先在这里实施。
南方日报:在学科布局上,如何体现高校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动机与策源地?
高松:华工充分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重点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主动对接国家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建设和主动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及目标的学科与专业。
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新”:一是主动创新——以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契机,主动布局一批新工科专业,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弥久恒新——大力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优势特色,促进专业水平快速提升,以满足相关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三是交叉求新——加强理、工、医、经、管、法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建设一批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新型本科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其中,广州国际校区将分期建设10个新工科学院和多个研究院,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目前,已组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4个学院,成立了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华工—港科大联合研究院、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生物医药与再生医学粤港澳联合研究院、华南岩土工程研究院5个研究院,优先布局了先进材料、生物医学工程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3个前沿交叉学科群。
南方日报:在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上,广州国际校区有什么新突破?
高松:广州国际校区的定位是中国高等教育探索的“试验田”和未来的“示范区”,除了对原有两个校区的传承外,广州国际校区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都有大量创新。
广州国际校区办学机制采取“以我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每个学院和全球排名前100或学科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学院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合作。教学管理采取“书院制+全程导师制”,强化国际学术资源、国(境)内外产业和社会资源参与协同育人,全面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国际校区的课堂将采用小班化、全英授课的探究式教学。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专业课 通识课 “双创”课的学习任务,修满6学分的通识基本课程和6学分的通识拓展课程,参加开放性的第二课堂。学生的考核采取多元化评价,加强过程性考核。
统筹发展
三个校区互为支点又各有侧重
南方日报:随着广州国际校区建设的推进,大家也很关注,华工现有两个校区如何差异化发展?
高松:华工三个校区在学科上互为支点,既统筹发展又各有侧重。未来,五山校区的学科将以传统的工科为主,理科和管理学科协同发展;大学城校区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包括应用文科和计算机、环境能源、医学学科的发展;广州国际校区将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等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三个校区均在广州,这是华工一直以来与广州市互融共生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充分考虑多校区资源互联互通互享的主动选择。
南方日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华工将如何服务大湾区建设?
高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可以说为华工开启新百年办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华工将以“五大部署”作为服务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抓手,努力打造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
“五大部署”具体来说,一是加快推进广州国际校区建设,持续为湾区建设发展输送创造型人才;二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从源头上为大湾区产业变革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三是实施科研创新平台“两峰一升工程”,重点布局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特别是融入广州市“五城一区”科技发展布局;四是聚焦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核心技术“攻坚计划”,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五是实施军民融合“促进计划”,助力大湾区打造全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华工具有先天优势。据统计,华工的有效转化技术有70%在大湾区内落地应用。近年来,学校在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重点布局了“五院一园”创新创业平台,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0家。未来,华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科技创新源泉和高水平创造型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