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
|
|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走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2-28 |
|
作为自主创新的国家团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研究型大学必须着眼世界发展格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开放的气象和改革的勇气,思考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迈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坚实步伐。
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和前提。拔尖创新人才有着独特的知识构造和智力结构,有着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创造力丰富、洞察力敏锐等特征。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师重“传授”而轻“启发”、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可以秉承研究型教学、学术无起点、探究式学习的新理念,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参与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在项目研究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科研中创新创造的能力。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才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
建立弹性教学运行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因材施教、优才优育,需要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需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弹性的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从而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培养各类精英人才。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在学分和课程认定、学业成绩评定、日常教学组织、学生学籍管理等方面精心设计,建立尊重和呵护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
构建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主要指内外部组织各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内在动力和有效沟通,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协调一致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和活动。研究型大学有其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高端人才云集的独特优势,应主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使其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田。要将协同创新理念注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系统谋划,科学部署,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积极推进与人才培养各主体的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科研基地、承担重大项目、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方式,寻找推进更广泛的协同创新领域;推进与校地(区域)、校企(行业)、校校等各类创新力量的深度合作,探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载体、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从而形成有机整体,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
营造奋发向上的创新氛围
因文化具有导向性、广泛性、持久性和渗透性等特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校园文化底蕴;有赖于学校注重打造文化精品,构筑学生茁壮成长的文化积淀;有赖于学校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融科学研究于学术创新活动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大学文化创新活动既要丰富多彩,又要突出重点,有所建树。对一些参与面广、辐射力强、作用持久的文化活动应进一步加工、完善、充实,使之成为校园创新文化活动精品,并将这些文化精品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常抓不懈,通过多年打磨、长期积淀,形成凝聚创新思想、创新理念的科技文化品牌和社会实践文化品牌,激励和感召师生昂扬向上的主体创新精神。在浓郁的、奋发向上的创新氛围下,学术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最流行的“时尚”和风向标,拔尖创新型人才才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解读
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班建立以来,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捷报频传:大三本科生魏骏杨在2011年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表现出色,作为我国cad机械设计项目的唯一获奖选手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刘威杨等三名本科生通过严格的数学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在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最高奖项——特等优胜奖;近三年时间已有21人次以并列第一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大三本科生罗锐邦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论文,并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和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1月4日 |
分享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