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2012-04-06 ,信息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发展潜力,主动回应社会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按照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对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四年多来,该专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第二课管理堂改革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符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改革举措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构建了突出大土木工程观的人才培养方案
该专业广泛吸取行业意见主动回应社会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改革中,建立了学校、行业管理部门、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优化了应用性与工程性突出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通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岩土及地下建筑工程3个专业方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土木”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次突破了国内高校按照专业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传统做法。目前,该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在2008—2011级四个年级的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实行。
依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该专业于2008年、2009年确定了“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等十门主干课程属于内容变化较大的课程,提出了建设要求,重点予以支持。要求课程内容和新编教材紧密围绕国内外土木工程建设比较先进成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突出实用性与工程性,推陈出新。
该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紧密围绕“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知行融合”的要求进行,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的效果
实践教学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中,主要通过三个途经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其一,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进一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深化实验课程的内涵建设,将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比重;同时,充分利用设计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拓展更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覆盖范围与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及考核制度,扩大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设计的比例;三是利用企业的实训基地,将工程现场管理、施工工艺、质量检验等内容纳入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其二,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该专业在改革中,一是构建产学合作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实施与企业招聘优秀毕业生结合起来;二是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了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运行与评价机制;三是与企业一起构建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考核方法,将学校通用培养规格与企业选拔用人标准相结合,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的行业标准。
其三,构建并实施“多工种协作的生产项目主导型”毕业设计模式。该专业虚心接受广州市建筑设计院等企业的意见,2010年来,在毕业设计中,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流程,选取适当的、真实的工程设计项目,由土木、给排水、建筑设备工程等不同专业的5—8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承担设计任务,不同专业的教师及校外专家组成指导组,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以提升学生对工程的综合性、社会性的认知水平,加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在工程中协作能力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
三、建立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锻炼的机制,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
针对目前我国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以致工程教育中不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该专业建立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具体举措包括:首先,健全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引导、推动青年教师前往生产单位学习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其次,提倡、鼓励、促进骨干专业教师进一步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积极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努力承担工程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各种工程技术评审会议,全方位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再次,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引导、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工程素养。
同时,该专业还充分利用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检测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以及发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多、实践经验丰富优势,通过“传帮带”,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
四、通过第二课堂建立课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长效机制
针对专业学时数少,以及当前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不够高的实际问题,该专业在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了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选题、教师指导与考评、学习成果评价、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实施过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增强学习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将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力学、结构模型等)、科研学术研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小课题、专业专题调研等)等科技学术活动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无缝对接,完善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长效机制。
加强第二课堂的考核,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的课外学习与专业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取得预期效果,获批准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程1项、省和市级教研课题6项;在《中国大学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等权威核心教育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它教研论文10篇;出版自成体系的教材6部,其它相关教材20部;有6位教师赴企业锻炼之后顺利通过了严格的实践能力测评;“双师型”教师占该专业教师总人数的60%,其中包括8位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和副教授;2008级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全部学生参与了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调研活动,并在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校级以上奖励22项;土木学院2012年免试升硕的学生中,来自综合试点班的学生占土木工程专业总免试升硕人数的75%。2008级综合试点班学生在就业就业过程中,以其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宽广的就业适用范围,深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
一、构建了突出大土木工程观的人才培养方案
该专业广泛吸取行业意见主动回应社会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改革中,建立了学校、行业管理部门、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优化了应用性与工程性突出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通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岩土及地下建筑工程3个专业方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土木”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次突破了国内高校按照专业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传统做法。目前,该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在2008—2011级四个年级的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实行。
依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该专业于2008年、2009年确定了“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等十门主干课程属于内容变化较大的课程,提出了建设要求,重点予以支持。要求课程内容和新编教材紧密围绕国内外土木工程建设比较先进成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突出实用性与工程性,推陈出新。
该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紧密围绕“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知行融合”的要求进行,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的效果
实践教学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中,主要通过三个途经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其一,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进一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深化实验课程的内涵建设,将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比重;同时,充分利用设计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拓展更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覆盖范围与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及考核制度,扩大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设计的比例;三是利用企业的实训基地,将工程现场管理、施工工艺、质量检验等内容纳入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其二,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该专业在改革中,一是构建产学合作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实施与企业招聘优秀毕业生结合起来;二是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了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运行与评价机制;三是与企业一起构建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考核方法,将学校通用培养规格与企业选拔用人标准相结合,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的行业标准。
其三,构建并实施“多工种协作的生产项目主导型”毕业设计模式。该专业虚心接受广州市建筑设计院等企业的意见,2010年来,在毕业设计中,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流程,选取适当的、真实的工程设计项目,由土木、给排水、建筑设备工程等不同专业的5—8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承担设计任务,不同专业的教师及校外专家组成指导组,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以提升学生对工程的综合性、社会性的认知水平,加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在工程中协作能力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
三、建立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锻炼的机制,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
针对目前我国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以致工程教育中不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该专业建立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具体举措包括:首先,健全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引导、推动青年教师前往生产单位学习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其次,提倡、鼓励、促进骨干专业教师进一步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积极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努力承担工程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各种工程技术评审会议,全方位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再次,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引导、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工程素养。
同时,该专业还充分利用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检测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以及发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多、实践经验丰富优势,通过“传帮带”,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
四、通过第二课堂建立课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长效机制
针对专业学时数少,以及当前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不够高的实际问题,该专业在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了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选题、教师指导与考评、学习成果评价、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实施过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增强学习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将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力学、结构模型等)、科研学术研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小课题、专业专题调研等)等科技学术活动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无缝对接,完善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长效机制。
加强第二课堂的考核,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的课外学习与专业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取得预期效果,获批准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程1项、省和市级教研课题6项;在《中国大学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等权威核心教育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它教研论文10篇;出版自成体系的教材6部,其它相关教材20部;有6位教师赴企业锻炼之后顺利通过了严格的实践能力测评;“双师型”教师占该专业教师总人数的60%,其中包括8位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和副教授;2008级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全部学生参与了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调研活动,并在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校级以上奖励22项;土木学院2012年免试升硕的学生中,来自综合试点班的学生占土木工程专业总免试升硕人数的75%。2008级综合试点班学生在就业就业过程中,以其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宽广的就业适用范围,深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