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大学制度,这一热点学术话题近年来备受高等教育学术界的关注。本文聚焦于21世纪初这一阶段,对我国已有的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作了一番回顾,具体梳理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的多维度视角、分析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主题、揭示了以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不足以及相应地指出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引和参照。 【关键词】:21世纪初;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综述 【文章来源】(经修改后发表在《大学.学术》2011年第1期)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潜藏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制度”问题亦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现代大学制度,这一学术术语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之一。21世纪初以来,我国有关此话题的研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突显其受关注程度。至今,我国有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学术思想争鸣的图景。 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的多维度视角 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出现了多维度视角的分析。不同维度的研究则铸就了研究成果的丰富性,研究视野的开阔性,从而促进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深度研究。 (一)文化的维度 文化和制度,二者关系密切,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则亦涉及文化这一因素。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如诺思、拉坦等)反复强调制度安排应与文化准则相和谐,否则就使一些制度安排难以推行或者使制度变迁的成本大大提高。 高桂娟从文化的视角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分析,她指出:“从文化视角研究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关注文化与大学制度的契合性,探明文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理。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教育文化学的相关成果为文化视野里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提供了可资凭借的方法。” 理念,作为文化的一种应用和浓缩,其和制度的关系亦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之中。理念和制度,二者的关系可以用这一表述得以呈现,即前者为后者提供先导,后者为前者提供保障。李少华认为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制度。先进的大学教育理念是指大学的针对性、质量观、国际化和以人为本。先进的大学制度体现在自主自治、开放性、服务性和质量评鉴。 就某种意义而言,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即是大学理念的演进史,也是大学教育制度的变革史。建立具有先进性的大学制度,就是要以制度的形式去维护和体现先进的大学理念,从而影响和导引大学发展的变革与实践。 (二)第三部门的维度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之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亦呈现出新的图景。伴随着第三部门思潮的兴起,其应用亦渐渐体现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之中。在第三部门的视野下,现代大学自身则表现为第三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实体性组织机构—大学,其归属问题曾经为一困扰研究者的难题。从第三部门的理论出发,现代大学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存有最为本质的区别,其应被化为第三部门。 王建华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无论在所有权、管理权、资金来源还是在法律程序的层面,都已基本具备了超越公私两分的可能。在超越公私两分的基础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必须紧紧围绕自治、非营利与非政府三个核心观念展开。 (三)认知和组织的维度 科学研究过程既是一个理智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的过程;知识的发展不但是一个个研究者的认识和思想的深入,而且它亦有赖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借鉴英国学者比彻等对学科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在热点的两个维度的分析上为每一个维度分别引入两个指标。 据此,高宝立和刘小强认为对学科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基于两个维度,即认知维度和组织维度,具体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表现为:“软”度高,“硬”度低;“纯”度低,“应用”度高;“分野”度高,“趋同”度低以及“乡村”度高,“城市”度低。 (四)治理的维度 在赵成看来,将治理这一维度引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其含义就是为实现大学目标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通过大学各利益相关方的追求自身目标的活动而实现整体的大学效率。治理研究突出强调制度的“自动实施”。 现代大学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学术组织机构,其以学术性为本质属性,而铸就其学术性本质特性的原料则为高深知识。高深知识的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知识活动和人力资本的性质塑造了大学的治理特征,具体包括:大学必然采取一个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形式;必然是一个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松散的柔性化组织;大学治理的多样性决定于其所嵌入的社会结构。 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主题 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话题研究的日渐丰富,纵深研究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范围,从而使得我国有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逐渐成熟。有关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主题,具体如下: (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认识研究 王洪才指出现有的对现代大学制度方面的认识存在四方面方法论误区,具体为:首先,采用了静态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看问题视角;其次,采用了经济决定论的视角;再次,采用了大学企业化思路;最后,采用了非教育化的思路。因此,我们在研究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应该采取动态的、本土化立场,坚持教育与经济互动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非教育化的立场。 此外,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层次研究亦浮出水面,大体上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二层次说。眭依凡在其论文“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关注大学制度创新”中指出现代大学制度涉及宏观和微观两大层次,即“大学他治”和“大学自治”。二是三层次说。在王洪才看来,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妥善处理三个层次的关系,即大学与政府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大学发展与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大学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 (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基础研究 首先,哲学基础。王冀生指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就是约翰.s.布鲁贝克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中所阐述的二元理论,即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并指出“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与大学以高深学问的创新、应用、融合和传播为己任是一致的,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与现代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也是统一的。另一种就是伯顿.克拉克的四元理论,即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 其次,文化基础。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标明了其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可以将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视为一种文化组织。因此,在探析现代大学制度时,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实属无可厚非。张应强和高桂娟在其合作的论文—“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取向”中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应体现出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此外,杨东平和邬大光则分别从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层面对现代大学制度作了探讨。 再次,管理学基础。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一些学者从企业管理的视角出发,借鉴了其中一些制度方面的观点。例如,赵成和陈通在其合作的论文—“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中指出现代大学目标的实现需借用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实施,这种制度安排就是治理。 最后,经济理论基础。国内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可以说是基于国家经济方面的改革背景下而兴起的。张维迎认为尽管大学的理念与企业不同,但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组织,大学与企业在管理方面也有一些共性。 李晓波指出教育作为产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在高等教育中引进产业机制。实行股份制是一条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研究 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认识一直是一个思想交锋的区域。由于现代大学制度涉及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则使得研究者对其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界定存有很大的难度。 首先,从概念标准的角度出发,现代大学制度因其概念的标准不同而存在着两类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该概念的精神主旨是强调一种“质”的规定,因而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应该是以“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为特征的西方大学制度;另一种则认为该概念的精神主旨是无须讨论的,我国现实的大学制度已经是现代大学制度。 其次,从规则的角度出发,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借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 再次,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既不是19世纪的德国大学制度,不是20世纪的美国大学制度,也不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我国大学制度,二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制度。 这一观点亦说明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最后,从本质的角度出发,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关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学术权力以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相互制衡的一系列规则体系。 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突显未完成性,即其所涉及的内容颇多,既有理论层面的知识,亦有实践层面的知识,从而铸就了其含义界定的困难性。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大学制度尚是一个正在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无论究其高校外部还是内部而言,其仍将为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留有一定的空间。据此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研究仍将是一个热点,对其进行纵深思考、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研究 张俊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历程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得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形成、确立、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探索这四个阶段。张俊宗在其著作—《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制度的建设开始真正触及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大学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不仅本身就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随着这些制度的推行和实践,人们对现代大学制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在我国建立系统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经验和探索。 刘铁在其论文—“我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及特征”中写道:我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形成基本上遵循清末大学的初兴、民国时期的发展、教会大学和解放区大学这样的发展脉络。在刘铁看来,新中国的大学制度是在以上几种大学制度的基础上经过接收和改造民国时期的大学及教会大学、院系调整和高校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步形成的。据此,刘铁又指出:据上述几种制度形式,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都是采取以国家为主的举办形式的,包括国家投资为主、国家办学和国家管理。 (五)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本质的基本逻辑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本质的研究在理论基础和逻辑思路上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具体为: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及学术逻辑。这三种逻辑各有强调之处:政治逻辑强调大学制度中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中权力和利益主体尤其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利益,甚至用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取代其它权力和利益。市场逻辑背后所反映的是对大学制度中权力和利益主体尤其是市场主体的大学经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强调。学术逻辑背后所反映的是对大学制度中权力和利益主体尤其是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的学术权力和学术利益的强调。 (六)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容研究 究其所囊括的内容而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当包括:第一,独立的法人制度。建立大学法人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大学独立办学的地位,使大学与政府和政党的关系建立在大学自主的基础之上;第二,服务性的行政组织制度。行政组织管理的价值在于服务于师生和师生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行政组织管理制度应当确保相关工作发挥其服务职能;第三,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大学的教育制度应当是人性化的,大学应当充满人文关怀;第四,自由的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使我国大学获得自由的精神,形成自由的传统;第五,国际性与本土化相统一。没有国际性,我们的大学制度不可能获得现代大学自由之精神;没有本土化,我们要建立的大学制度可能丧失生命力。 (七)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策略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的陈静,以“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题”,对这一话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在陈静看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克服四种倾向,具体为:视角主义、理想主义、拿来主义和历史主义。与此同时,陈静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正确理解四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即现代大学制度与社会的关系、传统大学观和现代大学观的关系、大学功能和现代大学制度功能的关系以及国外大学制度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关系。 此外,陈静指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必须采用“问题导向型”策略,以是否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准绳以识别我国大学中所存有的制度性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对策。我国大学存在的制度性问题表现为五个方面,具体为:第一,政府的职责落实不到位,职能转变不够;第二,中介组织和中介机构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第三,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滞后,法制程序不完善;第四,高校的章程建设较为落后;第五,教师和学生的权力没有完全落实。 针对上述问题,陈静相应地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议: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问题;第二,提倡社会参与和监督,完善中介组织和机构,在大学与政府中间发挥协调作用;第三,尽快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律和法规,健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第四,注重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切实明确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明晰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权力;第五,坚持正当的程序原则,实施民主管理,完善决策机制,注重加强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 (八)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框架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处理的四个关系构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具体为:首先,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这一点强调建立专业的中介组织间接管理代替政府的直接管理。其次,大学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这一点强调实行社会参与大学管理的制度吸收政府、企业界、文化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代表参与。再次,大学发展与学术发展的关系。这一点强调构建双层的管理体系。最后,大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其中,最为突出的为大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强调实行分类型、分层次进行管理。 科学解决上述四方面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基本框架。 张俊宗在其著作《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中写道: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基于“政府宏观管理和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据此,可以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构架概括为:分离三种权力,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调节,高校自主办学以及民主管理学校。 针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保障,张俊宗从树立正确的大学观、转变政府职能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等方面对其分别作了相应的阐述。 总体而言,聚焦于以往的研究,则不难发现学界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从研究内容本身出发,已有研究则主要解决了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认识问题,包括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两方面。此外,已有研究已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演变作了较为清晰、系统的梳理,以此实现历史关照现实的效果。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学术界已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容、框架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现实性的指引和参照。 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的不足和未来趋势 有关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21世纪初以来一直处于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区域,其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尽管如此,由于此方面所涉及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在肯定、认可其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反思以往研究其中所存有的不足,从辩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透视,从而可以明确今后的研究指向,为此方面研究的继续进行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系统性研究 纵观国内21世纪初有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总体而言,系统性研究则显得较为不足。具体而言,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囊括内容的某一方面而言的,体现具体性,零散性,而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却很鲜见。无疑,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则应是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研究的一种趋势。 (二)综合性研究 聚焦于国内21世纪初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多角度的研究,即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立场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是一般性的研究,即多数研究体现一般性。据此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在综合性方面显得有些不足。无疑,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则应是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研究的一种指向。 (三)微观性研究 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多数理论层面的研究突显宏观性。如此一来,这些研究极易带有笼统的特色,从而使得其置于实践层面的具体影响则显得针对性不强,不能起到最为优化的影响效果。无疑,从微观性的角度出发,则应是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研究的一种方向。 (四)多样性研究 这一点是针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的范围对象而言的。由于制度一词在众多学科领域出现的频率很高,纵观已有的研究,多数均是囿于教育学科而言的,而对其它学科知识的借鉴度和运用度不够。无疑,从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则应是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研究的一种走向。 (五)实践性研究 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分析之后,则不难发现,其大多体现大一统的特色,缺乏对于一些实践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亦与其保持一致的步调,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体系。而在其改革过程之中,无疑会出现一些实践性的问题,而目前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例如,大学产权制度,民办高校等。无疑,从实践性的角度出发,则应是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研究的一种趋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高教探索,2002,(1). [2]刘铁.我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及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3]李晓波.以股份制为契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3,(6). [4]高桂娟.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 [5]别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6]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7]彭江.初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及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06,(1). [8]李少华.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9]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文化视角 [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0]赵成.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 [11]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12]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13]王长乐.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正在进行时抑或还只是梦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 [14]高宝立,刘小强.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两个维度、四项指标—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例[j].教育研究,2008,(9). [15]陈静.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16][美]戴安娜.克兰著,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7]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18]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英]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