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2009.07-08 王雅岚,1955 年 2 月出生于北京。历任通州区教委副主任,通州区职教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校长,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并完成北京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等课题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曾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教育系统巾帼百杰;全国创新管理改革杰出校长等荣誉。 记者:请您谈一谈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作为通州区政府与北京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专本复合型院校,它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王雅岚:2005 年 5 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的范伯元同志和通州区政府原区长邓小刚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这标志着我们这所由通州区政府与北京工业大学联手举办的专本复合型的院校正式诞生。 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对双方合作举办实验学院高度重视,时任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的朱善璐同志在签约仪式上这样评价这次办学行为:“合作是教育工作思路上的创新,是对教育整体办学平台的新提升,是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新的办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作为一所创新型学院,发展目标是建成为北京市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学院将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打造在创新思想与实践能力诸方面的显著特色,努力探索高校与区县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记者:面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作为校党委书记,您如何带领学院调整发展策略? 王雅岚:上任伊始,我与院领导班子深入学院各个方面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制约学院发展的因素,制定了学院发展的整体规划。几年来,学院上下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坚持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联合办学之路。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按照北京工业大学“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通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树高水平大学之帜,走有特色教育之路”的定位指导思想,学院发展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机制和体制改革为保障,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整体推进,重点建设,全面融入通州、融入北京。重点抓好 3 个建设,即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整体建设;实现两个提高,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综合办学效益。把学院建成为北京市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型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我们将继续深入思考和调整发展策略,努力建设一所专本一体的综合型实验性院校,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在介绍办学指导思想中提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我们知道一所学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雅岚: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我们努力贯彻“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方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尊师重教,在做好本、专科教育教学的同时,逐步加强学科的科研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天津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二工大等地进行双师素质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考取专业技能证书,从建校至今,已有 19 名教师通过自己进修培训考取了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颁发的会计师、营销师、经济师、电子商务师、网络管理员、多媒体制作员、英语口语考评员、中文导游员、计算机维修工等职业技能证书。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进行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并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倾斜。目前,我校教师在读硕士研究生 47 人,在读博士研究生 4 人。重视高学历人才引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人员结构。从 2004 年至今,已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 34 人。重视专业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给予他们参观考察、交流学习的机会。目前,我们培养了 20 多名专业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他们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安排以老带新、听课、助课、评课及基本功大赛等,帮助他们迅速成长。 记者:贵院以培养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使命,请问学院在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方面具有怎样的认识,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雅岚: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熟悉中国国情,致力于解决和有能力解决中国及世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人才,是能活跃于国际舞台、活跃于信息化时代、活跃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环境、活跃于终身学习社会的人才。因此,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应确立质量意识、科学定位意识、学生为本意识、国际化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注重多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院在通州区政府与北京工业大学的领导下,紧密依托各自的优势,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强化对学生创新思想与实践能力的教育。为弥补校内实验室功能的不足,打造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利用资源优势,根据学生与社会需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目前,学院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 10 个,为学生校外的实习、实训、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还注重对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科学思想方法、求真务实、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训练,研究探索合作模式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 3 大功能,为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 记者:作为应用型学院,学院如何推进科研工作? 王雅岚:学院领导班子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坚持以科研为龙头,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全院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大胆创新,把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科研带动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个人也承担了北京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2007 年度课题《适应“北京新城区”建设进程的通州区职业教育新模式研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院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4 年来,学院先后承担科研课题44 项,其中市级课题 17 项,区级课题 27 项;获得市级科研课题奖项 1 项,总计获得奖项的单位、个人和科研项目 18 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 208 篇,其中获奖论文 52 篇;编写教材或论著 38 部。 记者:学院成立 4 年来,校园环境建设逐步完善。请您介绍一下这所新型学院的建设理念,谈谈学院如何营造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王雅岚:学院在加强教学研究与管理的同时,还注重校园环境设施的建设。如今的校园已初具规模:陆续完成办公楼、图书馆楼、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大阶梯教室、电教楼、体育馆、综合教学楼、游泳馆、跆拳道馆、体育场的建设,校舍建筑面积达 62,000 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 50%以上,被评为首都花园式单位。学院建设理念充分体现环保节能方针,建有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设施,在照明与学生浴室中运用太阳能。校园“绿色、人文、科学”的文化之风浑然天成。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多功能的载体,蕴涵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的选择。学院团委、学生会通过举办科技竞赛、体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社团文化节、纪念五四系列活动、纪念一二·九系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从中找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领域,看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信心和荣誉感。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交际能力、竞争意识等。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认真研究和创造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校园文化环境的最优化控制。 记者:对于一所新型学院,招生和就业是发展之本。请问学院近几年的招生就业工作情况如何? 王雅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学院以准确、科学的定位,明确的办学目标,独特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了各项工作稳步、健康发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关注,特别是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 2008 年本科录取分数均在一本线上,新生平均分高于一本线 24 分;专科录取生源水平逐年提高,新生录取线高于市提档线 110 分,理科高于市分数线 88 分,文科高出市分数线 112 分。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学院广泛收集信息、拓宽渠道、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全程服务与帮助。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记者:您在教育战线的经历非常丰富,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次转型。请您谈一谈您的特殊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感悟。 王雅岚:我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后走上校长领导岗位的,后来陆续担任区教委副主任、职教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校长、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务。在 35 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熟悉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体悟到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学校教学和管理岗位上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勤奋工作,是教育管理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事业是我的生命,热爱教育事业是不断创新、走向成功的动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内涵丰富、机制灵活、特色明显的学校”是我的奋斗目标。 2002 年,肩负上级领导的殷切期望,我来到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担任校长。作为一名女性,在年近半百的时候面对新的挑战,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作为一校领导,我深知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的改革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的。改革的一举一动都不能依靠惯性思维,而要在前进中学会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只有在莽原上看准方向,开拓自己的路,驾好自己的车,才能取得突出的成绩。 多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在办学中,领导的角色和职能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学校领导应当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学习者、领导者、指导者、督导者、管理者和倡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