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官网入口

>> 返回凯发k8国际唯一首页

 

比一万亿gdp更重要

2010-03-01

本报评论员

新世纪以来与中国亿万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与亿万家庭希望和幸福最为关切的重要政策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历时一年半之久,终于拿出了一个文本,自昨天起再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作为“优先发展”方针的具体体现和决心宣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这个一直被社会各界当成检验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象征性指标,其兑现时间也明确地定在了几乎近在眼前的2012年,即本届中央政府任期之内。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各级政府领导能否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认识,是教育能否实现“优先发展”的关键。如果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仍然一脑门子的gdp,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就会再次成为空话。

今天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三了。从某种角度看,国家的实力与gdp总量其实关系不是太大,倒是与经济的结构、层级关联度更高一些。而后者主要是由国家的科技研发能力、人才培养和劳动者整体素质来决定的。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335353亿元的4%,也就是约1.3万亿多元,然而由教育促成的人力资源增值,又岂是区区一万多亿gdp可以相比?

教育优先发展,首先就是要大大增加教育这一产品的供给。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发展不满意的地方,以及教育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地方,一在教育公平,二在教育质量。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因此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特别是要在2020年前“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都需要巨大的增量投入。

尤其是在刚刚实现较低层次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土墙上“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标语遗迹尚存之时,政府就作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承诺,可以说是下了大决心。即使在财力较强的东部地区,一座城市里的中小学,市民心目中的“好学校”能有几所?他们不愿意让孩子去上的“薄弱校”又有多少所?把这些“薄弱校”改造到与“好学校”差别不太大的程度,需要花掉多少钱?

当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要靠钱来“堆”。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另一必要举措就是“改革创新”。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这才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所在。如果考试招生制度漏洞百出,腐败横行,那么“新读书无用论”就必然泛滥,建得再好的中小学校园也留不住出身贫寒的学生。如果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僵化、甚至衙门化,那么你用再高的薪水也留不住一流的教师。

而且,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是通过培养人才为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做贡献,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兴国”和“强国”。在现代社会,公平地受教育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活力、竞争力、和谐幸福程度。

我们有时说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它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文化水准”、“受教育程度”的同义词。身处当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我们完全没法想象如果还像60年前那样,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80%,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反过来,我们则完全可以期待,10年后,按照规划纲要描绘的蓝图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其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肯定也就为期不会太远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k8国际唯一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