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3月12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接受集体采访。
其中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的发言如下: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是向郝部长和台上各位嘉宾请教的,中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瓶颈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是如何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同时中国教育部门能不能进一步加大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谢谢!
孙霄兵: 培养各级各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这次规划纲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因此,在规划纲要的多个部分都涉及到这个问题,特别是提出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体制改革部分专门写了一章,要推进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也就是意味着,今后我们的改革要把人才的培养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与之前的一些文件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就是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规划纲要的文本中,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几方面内容。
孙霄兵: 首先是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过去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特别容易用一个标准化的模式来衡量人才,用考试的分数、用学历的证书来衡量人才,今后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等观念。还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推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还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让教育教学的评价更加适合各种人才培养和多样化人才涌现的要求,防止用一个政策进行评价。除了在教育教学内部,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评价也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要有多种人才评价的方式,克服唯学历、唯分数评价人才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使各级各类人才涌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
湖南卫视记者: 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人数要比2009年翻番,这可能会给我们的师资队伍带来一些压力,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压力?谢谢!
孙霄兵: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整个规划纲要制定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次在纲要中,我们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到保障的部分加以规定,也就是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保障和支撑,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保障和支撑,我国的很多改革和发展都是不能落实的。首先,在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温总理也谈到过,要提倡教育家办学,要让我们的教师、校长努力成为教育家,要建造一种专业、职业的教师队伍,当然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师德的建设,我们感到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师德要成为教师建设的首位。这句话教育部过去在很多文件中也提过,很多教育教学、教书育人中的问题,如果把师德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离人民群众的要求、离学生的需求、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制度。
孙霄兵: 比如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要以 “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从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都提出了目标。还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这些年来,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纲要提出,还要积极地予以解决。特别是要依法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水平。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工资,也包括其他类型的教师,都要执行国家的法律规定。最后,还要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教师的聘任制度,推进教师的资格制度,推进教师的职务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教师还要执行倾斜的政策,包括对幼儿教师也要进一步制定编制的标准。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我们规定,城乡的中小学教师在评定高级职务时,原则上要有一年在农村或者是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校长也要进一步推进专业化水平,使我们全面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我们有一支非常好的教师队伍,保障教育改革发展全面、顺利进行。
美国之音记者: 刚刚提到钱学森先生,有一个感慨:为什么中国的高等学校培养不出顶尖人才?我的理解,美国有一个特点,就是鼓励独立的创造性思维。我想了解,中国教育部门对于创造一个学术自由、学术进步的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氛围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设想?纲要在这方面有没有涉及?谢谢!
孙霄兵: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次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大家可能会提一个问题,从民国以来,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难道不是现代学校制度吗?我们讲的现代学校制度在纲要中有一个特别的定义,就是我们今天要推进的现代学校制度,有四句话“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具体到高等学校来讲,要形成一个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环境,就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这个概念在以前有的文章、文件中也出现过,这次是比较全面、正式地提出。
孙霄兵: 现代大学制度有四个特点,纲要提出了四个方面。
第一,要完善治理结构。我们现在分析,学校中有几种权利,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党委的领导权和校长的行政权;有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权;有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学术权利,这几种权利我们都要很好地加以应用。纲要还提出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当中的作用。这句话是新写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当然要起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多发挥他们的作用,有一些具体的管理事务应该适当地授权给教授。
第二,加强章程建设,也就是说,每个学校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章程,依法办事,让章程成为学校内部的宪法。
第三,扩大社会合作。一个高等学校要办好,不仅要自己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也要和社会各方面加强联系,让社会的资源进入学校,让学校通过社会合作,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推进专业评价。对于一个学校、教师、校长的评价,现在的社会评价比较多,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这很重要,但是真正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认为还应当提倡专业性评价。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合作方面的专业性评价,使他们在某一个学科、某一个专业、某一个项目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形成整个学校中的新型育人环境,从而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一个制度,我们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谢谢!
香港大公报记者: 提一个问题,规划纲要当中提到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问题,其中说到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我想请问不必要和必要怎样划分和界定?教育部作为一个行政部门,应该怎样促成高校的行政和学术的剥离?另外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关于高校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问题,主要问题存在可能是学术评审制度标准单一和行政化程度比较严重,我想请问这方面如何改进?有可能一些学校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他们可能对于这些学术不端会采取一种包庇的行为,监督机制方面如何加强?这些和高校行政化改革有没有一些结合点?谢谢!
孙霄兵: 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高校行政化问题,最近大家谈得比较多,今天我在这里说也不是第一次。我想,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我们这次想着重解决的。刚才这位记者提到,如何解决?我想首先要明确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是一个事业法人,他本身是一个法人,他和政府机构是不一样的,政府机构是机关法人,高校是事业法人。这是两种法人制度,因此有两种不同的权利。高教法还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招生、自主管理学校的经费和财产、开展国际交流等七个方面的自主权。所以我们想,要解决行政化问题,首先要落实好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因此,纲要也作了一些规定,有一些是高教法规定的,也有一些新的规定。
孙霄兵: 第二,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对于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政府如何减少对高等学校的干预,关键是政府要依法行政。这些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教育部已经大幅度地减少了对于学校、公民和组织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幅达到50%。因此,我们认为减少干预就是要着重减少审批事项,不要什么事情都要到教育行政部门去批,要批也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不仅教育部门这样,相关的部门也应当这样。所以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这件事情要做好。
孙霄兵: 第三,克服高校行政化,还要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刚才我讲到的,要建立新的现代大学制度。所以,要克服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还需要以上几个方面共同努力。谢谢!
二、2010年3月2日下午,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做客新华网,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解读: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说,这次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放到改革的第一章,就是想突出人才培养作为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来解决,从而从这个问题入手,带动整个的教育体制改革。这是这次规划纲要和以前的规划纲要,和以前的诸多文件不同的一个地方。原来认为不是体制问题,但是这次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体制问题。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体制问题呢?孙司长认为,要从体制入手,这次规划纲要文本提出四个结合,要解决人才培养体制问题,首先要做到大中小学结合,不要小学搞小学、中学搞中学、大学搞大学的,要一以贯之,要予以贯通。
其次,要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有些路普通教育走不通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同时还可以搭建立交桥走向终身教育,让我们不同的教育连成一片,为培养人才展开广阔的前景。
第三,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和科学实践的结合。不要单一地仅仅是去读书,或者仅仅是简单地做一些操作。所以提出要学知结合,要知行合一。
第四,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才的培养有多种因素,学校是一个主导的因素,但是社会和家庭都是不能忽略的。所以在人才评价、教育质量评价这方面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从教育界内部来讲就要按照谈会长和谢校长讲的,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给予拔尖创新人才更多的脱颖而出的机会,要改革过于单一的培养方式。社会上对人才的评价,也要改变以某种学历和资历划分人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