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于文化产业,如同酵母之于面包。《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的出台,意义重大。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若想把《意见》落到实处,一个先决条件是跳出“制造业思维”。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久而久之,金融业也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制造业思维”,愿意把钱投向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制造业,“嫌恶”轻资产、重创意的文化产业。
若以“制造业思维”打量文化产业,显然大多数文化企业都不是合格的投资对象,这也导致许多金融机构犹豫不前、畏首畏尾。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文化企业获得的资金中,来自银行业的不到10%。
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开始开发匹配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但从投资标的上看,文化金融较多偏爱旅游、收藏、院线等有实体支撑的文化产业领域,重“实”轻“虚”。显然,“制造业思维”仍在起作用。在共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格局中,金融机构能否转变旧观念,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能否顺利转型升级,也决定着自身在行业竞争中能否跟上形势。摒弃“制造业思维”,以全新眼光和创新思维对待文化产业,金融业该提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