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内举行的圣诞晚会。
文/宋诗婷
每年夏天都是人们围观“学霸”的高峰期。2014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一年前,她退学港大,引发社会对两种教育体制的讨论。一年后,她又以666分的成绩如愿成为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新生。
“说实话,我很担心她来了以后会失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他刚刚在内地出版了新书《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这一年间,多次有人向他征求对刘丁宁事件的态度。在他看来,这件事的发生与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关:“没有辅导员制度,教授上完课就走,学生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如果能及时有效沟通,退学或许不是唯一凯发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
20多年来,陈平原游走世界各地,曾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因而有更多机会观察世界各地的高校机制。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他最了解的两所高校:前者是他迄今为止工作7年的地方,后者是他获取博士学位并长期任教的母校。
香港学生请病假会事先通知教授,并出示病历证明所言非虚,内地学生“大多数就直接不来了”。
陈平原眼中的北大学生“气势如虹,很有精神,把才气都写在脸上,张扬,读书刻苦”,而港中大的学生“勤奋且规矩,很早就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意识”。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意气风发,喜欢谈论理想、文化和政治,而港中大的学生很少谈论理想,课堂上“一旦脱离技术问题,听众便反应漠然”。
“校园里意气风发的基本都是内地学生。”陈平原说,今天在香港念书的内地学生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束手束脚的样子,“我更了解的是研究生。他们大多来自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大学,家庭条件也很好,思维活络,视野开阔。坦白讲,在香港的内地学生普遍比本土学生优秀。以前,香港学生还有英文好的优势,但现在,内地学生的英文也很好,语言不再是障碍了。”
两地学生的气质差异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制度稳定、结构稳定的社会里,年轻人很难有白手起家的机会,这不是一个能出现李嘉诚的时代了。而在内地不一样,我们的社会还在动荡,年轻人还有一夜成名和飞黄腾达的幻想,他们身上有香港年轻人不具备的豪气和激情。”
思想上的差异表现在学业上就是,香港学生谨小慎微,学术训练扎实,内地学生则才华横溢,眼高手低。陈平原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在香港,学生请病假会事先通知任课教授,并在见到教授时再次向对方解释,甚至会主动出示病历以证明所言非虚。而内地学生很少有如此严谨的作风,“大多数就直接不来了,打电话请假的都很少”。
针对两地学生的差异,陈平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取长补短:“在北大着重的是‘训练、才情与舞台’,在港中大则更多地讲述‘学者的人间情怀’,勉励其重建志向。”
陈平原知道有位校长去教授家扛煤气罐,就为能把人留住,但最终对方还是走了。
如今,在北大和港中大的校园里游走着一批履历相似的学者:内地背景,海外经历。“这几乎是现在内地和香港高校一致的用人标准。”陈平原说,“如果说公务员是‘本地市场’,大学教授可以说是‘全球市场’。”
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教授的薪资制度差别很大。身处两种制度中,陈平原对此体会颇深:“在香港,八所公立大学的教授收入几乎持平,教授在各个大学间流动主要考虑学校名气和科研条件。但在内地,多数教授的流动是生存所迫。”普通大学和985、211大学的待遇相差悬殊,普通高校的教授稍有名气就会被重点大学挖走。陈平原甚至知道有位校长去教授家扛煤气罐,就为能把人留住,但最终对方还是走了。“学校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师资差距越来越大,普通学校根本看不到出头的希望。”
陈平原曾提及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会议:“应邀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组织的国际会议并做主旨演说,开幕式上,校长开口就是‘尊敬的陈平原教授’,让我大吃一惊。”之所以受宠若惊,是因为在内地,没有教授可以得到这般待遇。内地的原则是“先实职,后虚衔,再退休,以官阶大小为序”。这个细节折射出内地高校官本位的校园文化,“行政化”的高校体制渗透到教师招聘、管理、学生工作等各个层面,“是今天的内地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教育制度的作用下,即便同是内地背景的教授,分散到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后,教学风格也截然不同。“在内地高校,越好的教授授课方式越是演讲式的,学生听得热闹,教授讲得也high,实际收获却有限。香港高校讲究分享和讨论,教授要有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目前,陈平原在香港授课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其中一门讲论课上,学生就自己的论文发言50分钟,导师用相同的时间与之交流点评。
香港高校为内地所称道的国际化优势正在减弱,更多优秀学生选择去欧美国家接受本科教育。
北大好还是港大好?陈平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就师资水平来讲,书中态度鲜明:“我曾公开说过,香港、台湾、内地三地高校,若谈大学教师的平均水平,内地最低。我们不是没有好教授,而是没有合适的机制,来抵御或清除不合格的教师。”
但是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不仅仅表现在师资力量上。“北大的优势在于有内地这个靠山,能够网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讲座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准,在这一点上,北大优于港中大。因为,“任何一个著名学者来中国,北大都是他不能错过的一站”。
香港高校为内地所称道的国际化优势正在减弱,更多优秀学生选择去欧美国家接受本科教育。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正在流失优秀生源,香港高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好在香港的国际学生多,质量也好于内地留学生,所以,他们在生源上的压力并不大”。
感受到压力的是香港学生,内地学生抢占香港教育资源这一问题被反复提及。他们认为,内地学生南下求学,抢占了本土教育机会,几年后,他们还将抢占香港学生的工作岗位。
陈平原在书中分析了香港高校的留学生构成,他认为,眼前的教育冲突远不如想象中棘手。“除了内地人,没多少人去香港买房子。但教育问题和房地产不一样,香港的留学生比例一直很高,内地学生不去,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来抢占资源,在这个环境里,大家都是公平的。和任何时期一样,香港人必须和全世界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