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凯发官网入口

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探索
李万里 霍红辉 张迎梅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大学科技体制创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兰州大学从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入手,以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建立实体型研究机构,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以此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 研究型大学 体制 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高校科技2011.07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兰州大学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从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入手,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1 管理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管理创新是管理主体为适应社会系统(社会组织)的外部环境并结合自身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等方面进步的变革。管理创新中,管理体制的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型大学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立新的科技创新模式和科技政策体制,为大学自主创新奠定高效率的组织基础。
    科技管理创新充分体现在选择研究课题的自由竞争的公平性和学术民主。科技评价制度对科研人员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和激励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以质量为导向,改革科学研究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营造让科学研究人员潜心学术、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建立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技评价制度。兰州大学是“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在西部的“桥头堡”。近几年,兰州大学通过“211工程”、“985 工程”的重点建设,科学研究总体规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发展较快,很多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连续取得突破。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体系与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特别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认真分析国内外高校的发展路径,结合学校实际,兰州大学决定从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入手,以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突破口,创新科研管理组织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组建跨学科和跨学院的实体型研究机构,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协同攻关,促进学科交叉;二是通过完善科研人员分类指导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创造科研人才快速成长的政策环境,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
    2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凝练优势研究团队
    形成以科研带头人为中心的内部组织结构是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按照院系“单一架构模式”或“纵向管理模式”,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不利于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当今的研究型大学管理架构的理想模式应是“矩阵架构模式”或“交叉并行管理模式”,本科教学在院系,科学研究在研究平台(即通常所说的重点研究基地)。按照学科、专业设定的院系相对较为固定,按照科研任务和领域设置的科研平台相对机动柔性一些。研究型大学改革现有的以院系划分为特征的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建立独立于院系的、逐步实体化的集中式科研管理组织,是实现科研活动中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兰州大学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既有利于凝练优势研究团队,又有利于打破研究基地、院、系、所之间相互封闭体系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与交叉融合。
    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凝聚人才、承担重大项目的重要基础。兰州大学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基础,把条件成熟、管理基础较好的重点研究基地组建为直属学校的实体型研究机构。同时,学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获得的各种技术服务资质,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和引进校外研究力量,组建偏重于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直属学校的实体型研究机构。学校赋予这些研究机构人才引进、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研究生教育、津贴分配、国际交流等方面独立行使职责的权利。根据研究机构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学校给予其一定数量的科研编制,实行以科研为主型的工作量考核制度。为了确保实体型研究机构不受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牵制,学校对研究机构的本科生教学工作量实行整体考核制度,即完成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任务后,视为研究机构所有科研人员本科教学整体考核合格;为了确保实体型研究机构的学科基础,研究机构与相关学院明确了相关重点学科、学位授权学科点的管理与共享机制;为了确保实体型研究机构的研究队伍具有较高水平,学校把研究人员分为基本研究人员、双聘研究人员和客座研究人员三类。这种科研机构有利于在重要学科领域内加强领导和协调,有利于加强更广泛的学科联合与渗透,从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力量布局,形成具备攻关科学难题、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多学科综合体;便于大跨度地实施多学科交叉,从而发挥学校的多学科优势;易于形成大团队、出大成果和杰出的科研领军人物;便于形成有特色的优势学科群;便于科研特区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便于优秀人才的引进;有利于围绕重大科研方向和领域,催生新的学科方向。
    3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推进大学科技体制创新,其核心在于科技工作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健全和完善大学科技创新的新型管理体制以及科技项目与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研业绩评价机制是科研管理的根基,关系到学术质量、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分配与激励机制等诸多关键问题,是学校科研发展的“交通灯”、“指挥棒”,是促进科研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兰州大学按照知识管理、精细作业的方式,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制定多元化的人才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以此来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首先,为体现学科差异,学校调整了学术委员会,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委员会和社会科学委员会两个分委员会,与学术有关的重大的事项主要在两个分委员会中进行。同时,学校将原由人事部门管理的学院学术委员会调整由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其职能更加强调学术把关功能。为鼓励弱势学科发展,学校在科研津贴分配、科研工作奖励、免试推荐研究生指标等方面,充分考虑理、工、农、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差异性,向弱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给予倾斜。
    第二,科研编制是科研管理部门掌握的为数不多的重要资源之一。通过改革,学校进一步优化了科研编制配置机制,确定科研编制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层配置、流动使用的管理方式。科研编制的配置以科研业绩与实际需求为依据,优先支持科研为主型的单位和教师发展,壮大科研队伍规模与团队体量。
    第三,考核在科研发展中具有调节和控制的职能。学校逐步实行科研整体考核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区别管理的原则,不断增强考核机制在提升学校科研绩效上的激励作用。按实体型研究机构的学科类型与科研实力进行年度科研整体考核。通过考核赋予实体型研究机构在资源整合、人员管理、团队建设上更大的调控权,把科研考核结果与学校对实体型研究机构和学院的经费投入、科研津贴、科研编制等资源性指标挂钩。
    第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是每个教师奋斗的目标,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体现着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职称分类评聘机制。科研为主型的教师职称评聘主要依据其科研业绩。职称评聘中的科研业绩标准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不同特征,区别对待,此措施必将促进不同类型研究队伍的协调发展。学校还将建立应用研究队伍的评价指标,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咨询报告与政策建议等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权重,调动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把扩大学校学术影响的指标,如在国际或国内学会组织任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担任国际学术刊物主编等纳入对单位的科研考核。
    第五,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结合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发展相关学位授权点;积极探索学院与实体型研究机构共建共管学位授权点机制;免试推荐研究生的指标向科研突出的团队和教师倾斜,鼓励跨一级学科推荐与招收研究生,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效益,增强科研工作的接续能力。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也是研究型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必须在观念和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不断消除科研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科研人员活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提高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经南.关于新时期研究型大学科研模式的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2] 王丰超,彭颖红.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模式比较及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9).
    [3] 粱文慧.关于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 马廷奇.大学自主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__
 
————网站导航————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凯发k8国际唯一 copyright@2013 凯发k8国际唯一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