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选修课渊源及现存问题与对策 |
蒋春燕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
【摘要】选修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设初衷在于丰富学生知识,但是事实上却流于学生积累学分的手段。论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开设选修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选修课;问题;对策 【文章来源】2011年第10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一、大学选修课的定义及特点 与“必修课”对应,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里,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或者自由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分限制性选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或称专业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或称公共选修课)两种。限制性选修课也称指定选修课,指学生须在某一学科门类的领域或一组课程中选修;非限制性选修课也称任意选修课,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选修课具有自由性、公共性、开放性的特点。首先,选修课的自由性主要体现在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性格特质自由选择课程,为学生个性彰显和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二,选修课的公共性特点体现在其教育对象的范围广,囊括了全体学生,并且在同一课堂实施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使不同专业之间互相联系,进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知识吸收;第三,选修课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能够及时更新课程最新前沿动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更新,开拓学生视野。 二、大学选修课的历史起源及意义 选修课的思想起源于18 世纪末期德国教育大臣洪堡提出的“学习自由”办学原则。1779 年,托马斯·杰斐逊在筹建弗吉尼亚大学的过程中率先提出了允许学生选修课程的建议,并于1825 年在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随后,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便开始效仿并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 在我国,选修课始于五四运动前后。当时一些教育家从日本或欧美引进了选课制,1918 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是我国正式推行选课制的标志。之后,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及广东部分高校也将学级制改为选科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全面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高等学校采用学年制,选修课消失。直到1978 年,随着学分制在我国高等学校的逐步实施,选修课才逐步恢复。如今,我国高等学校的选修课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大学生的课程需求相比,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我国大学的选修课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选修课的划分 1.以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为目的 必修课关注的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知识也不断深化和细化,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到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从而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在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拓展学校课程的种类、范围,向学生讲授最新的知识。 2.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专业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 此类选修课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养成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对于希望进修非本专业课程的学生,选修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其他专业知识的机会,并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更多的课程选择正是大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学术氛围的要求。 3.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的 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受到尊重。选修课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差异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注重个性、尊重选择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四、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选课目的 现在大部分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学分制即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学分成分中包含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学分。于是,很多学生仅为了达到毕业要求而选择容易通过的课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选修课变得越来越功利。有学生这样抱怨:“大学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迂腐了,这样搞太浪费我们的时间了,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为了凑学分而上课,一点意思都没有”。 大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日益注重实用功能,如热衷于选修和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对于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选修课如哲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却少人问津。此类选课行为直接的后果也许短期内会对学生毕业后就业有一定帮助,但从长远看,与选修课设立的初衷相悖,学生内涵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此外,教师的态度对选修课的效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部分学生基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教学授课水平等目的报名上选修课的初衷,大多数上课认真听讲,完成学习任务。反而有些教师本身对选修课认识不深入,敷衍了事,照本宣科,由此导致学生不满。 (2)课程了解 学生在选课时对课程大多不了解,大多高校都实行网上选课,而“课程名称”成了学生选课的唯一指南。学生对所选课程除了名称之外一无所知,选课指导工作不到位,学生盲目选课,不了解选修课开设意义。多数学生选择课程并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也没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而在很大程度上听高年级同学介绍,选择比较容易通过的课程。 (3)师资能力 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学生信息量大,搜集信息能力强,对老师的能力和知识面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修课涉及的知识更深更广,对教师要求也更高。一位大学老师曾说:“学生对选修课老师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尝试多样的教学模式。”“课程也需要与时共进!”某高校一名老师举例说,“多年前,大学生商海小试牛刀绝对不可以想象,但现在这种情况就很普遍了。现代大学生敢于创新、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2.选修课存在问题的对策 出现上述种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方面公共作用的结果,与学校对选修课的方针政策、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对选修课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社会风气等均有关系。 首先,学校在选修课的政策方针上应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坚决禁止为了学分选修的不正常现象。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开设新选修课,有的放矢,达到开课的真正目的。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爱好等具体信息,再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等开设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充满兴趣的课程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些大学,每学期有十几门选修课可供选择,学生对哪一门课、哪个老师感兴趣,就可以报哪门课,这才是真正的选修,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有了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在选课指导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与个人爱好来进行合理的选择。一旦选择了适当的选修课,确定了学习目标,就要自始至终地进行学习,最大程度杜绝“选而不修、混学分”的现象。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兴趣。学校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选修课建设的力度,增加对选修课建设的投入;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门类,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选修课课任老师,则应努力提高选修课质量和教学水平。观念里要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同样重要,为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讲课时游刃有余,确保授课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多变,大学课堂本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理应摒弃,尝试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自由讨论、学生授课、播放录像等,课堂的生动有趣可造就活跃的课堂气氛。选修课区别于专业课的教学,教课时不必死板,其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 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是课程有效性的直接体现,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其能否从选修课上有所收获。大学之所以设置多种类型选修课,就是要为学生大开进修方便之门,学生理当珍惜这样的机会。每个学生选课前都应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计划,选课时根据学习目标和计划进行;拓宽课程选择,改变学习的局限性和思维的固定模式。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同门类之间的学生之间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机会互通有无,了解非本专业的知识,学会用另一种思维去看待问题。选修课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有力武器,而不是大学生用来应付毕业、就业等短期目标的利益工具。 当前我国高校选修课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如哈佛大学原校长埃利奥特所言:“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受到尊重,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选修课的价值主要就体现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不断加强选修课的建设,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相信终有一天,高校选修课能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尧成.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2. [2]高秀蓉.大学选修课现状之思考[c].教育论坛,2008,(31):88. [3]苏志翠.大学生选修综合素质课中的问题、原因和建议 [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9-61. [4]顾淑霞等.新生研讨课:为学生开启探索之门[n].中国教育报,2006-6-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