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凯发官网入口

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为例
靳娟1, 司杨2
( 1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876,2北京邮电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北京100876)
    【摘要】公共选修课教学是当前高校实施学分制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从建构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建立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课程建设; 教学管理; 通识教育
    【文章来源】2 01 1年2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简介】靳娟( 1968-) , 女, 河南洛阳人,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选课制始于18世纪欧洲的大学。1872年艾略特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 他主张“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 认为人的能力、素质各不相同, 学校应充分满足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 选课制从此由哈佛大学开始向美国广泛流行, 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1] 20世纪90年代末, 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实施通识教育的推动下, 公共选修课开始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 具有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十几年的探索, 不少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建设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际情况, 运用资料分析法和访谈法, 对其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希望本研究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一、现状及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学分制以来, 北京邮电大学为适应学分制选课需要,从有关渠道着手, 开始开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素质教育观念确立以来, 学校把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作为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积极发动教师, 全方位动员、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本研究以我校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公共选修课为统计起点, 至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共3.5个学年度为研究对象。
    从数量上看, 北京邮电大学在校本部和宏福校区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都呈现增长趋势。3.5学年共7个学期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总数量是110 121 119 123 125 129 134=861门, 平均每个学期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123门, 开设公共选修课最多时达134门/学期。
    学校规定学生在“大一” 下学期开始修读公共选修课, 每门课按2学分计算, 在校期间必须修够10个学分以上, 也就是说, 学生必须修完5门公共选修课。学校现有本科生1.1万人, 4年期间公共选修课要达5.5万人每门, 按照每学期平均开课数123门计算, 学校四个学年能开设123*8=984门选修课, 平均每个选修课课堂大概有55个学生。因此, 选修课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本科生需求。
    从类别上看,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按照工科类、理科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艺术类分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公共选修课包括经济、管理、文学、社会学、语言学、法学、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 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音乐、美术、摄影、动画、舞蹈、戏剧等学科; 理科类公共选修课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学、材料学等学科; 工科类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可以看出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覆盖面广泛, 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符合国家教委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求。
    从特点上看, 北京邮电大学的公共选修课具有鲜明的电信行业特色。工科类的课程如“移动多媒体技术”“通信电子电路实验”“通信网络系统与应用”“信息安全概论”“信息安全实验(1)”“7号信令和通信网信号系统”“信号与系统测试技术”“电信新业务及技术”, 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如
    “电信传播学”“中国电信发展分析”“电信竞争与规制”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但是, 由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公共选修课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导致公共选修课在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
    ( 1) 对公共选修课缺乏系统设计, 开课计划性不强, 课程的设置缺少客观的规范和标准
    在访谈中了解到, 目前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宏观设计不够重视, 缺乏对公共选修课进行系统的调查论证和研究, 比如, 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什么样的知识组合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各类课程能够承担什么任务、完成什么目标? 怎样组合内容才能完成目标等。公共选修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满足学校学生扩招、实施学分制后引起的选修课程数量不足的需要而开设, 导致开课计划性不强, 没有一套完整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计划, 课程的设置缺少客观的规范和标准。
    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管理权力集中在教务处, 而课程的开设权力在各个学院。开设什么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及目标的细化、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等没有详细的规定。课程完全由各学院提交, 而各学院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公共选修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所承担的任务、应该发挥的作用、能够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考虑过, 提交课程时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 以及对于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区别的粗浅认识, 导致课程价值难以实现。
    ( 2) 部分公共选修课专业性太强, 课程设置不够通识化,受众面狭窄
    学校工科类、管理类一些公共选修课过于专业化, 不够通识化。选易避难无疑是大多数学生的行为选择, 如此一来, 所有的学生必然涌向一些难度低、学分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一些难度较高、专业性相对强的理工科课程势必会出现选课人数未达到最低标准而停开的情况。这样, 学校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素质的目的则很难达到。
    ( 3) 门类有待完善, 体系有待健全
    在门类上, 公共选修课缺少体育类如围棋、中国象棋等课程。此外, 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也比较鲜见。
    在体系上, 由于缺乏系统设计, 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只能是各类学科和专业痕迹很浓的课程大杂烩, 课程架构比较粗糙, 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 课程之间在内容上、课程价值追求上缺乏分工和协作。第二, 课程之间存在结构失衡问题, 如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 经济管理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共开出36门, 经济管理类有14门, 所占比例为39%;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共开出39门, 经济管理类有15门, 所占比例为38% ; 而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类学、文化学方面的课程则为空白。第三, 由于片面追求数量, 导致有些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复。
    2教师
    教师普遍缺乏公共选修课教学积极性, 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 现在岗位竞争日趋激烈, 教师的科研压力愈来愈大, 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准备选修课。第二, 一部分教师认为选修课成绩与学生的评优、找工作不直接挂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付差事。第三, 有的教师认为学校对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高, 所以投入不够, 不认真备课, 教学内容陈旧, 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最新动态, 授课手段机械、单一, 目前的选修课还大都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水平上, 个别教师甚至整堂课让学生看教学录像。这种教学现状显然与学校设置选修课的初衷相背离, 与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
    3学生
    在对一些学生访谈时了解到, 由于缺乏选课指导,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意义一无所知,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 导致学生选课盲目和投机。学校现在实行网上选课制度, 而“课程名称”就成了学生选课的唯一指南和依据, 学生对所选课程的教学内容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学生选课并不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为了提高自身素质, 主要是听高年级同学介绍, 哪个老师比较好说话、哪门课程比较容易通过就选哪门。
    4教学质量监控
    目前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够,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的监控力度不够, 管理人员到课堂进行检查巡视、专家组随机听课的次数都非常少。第二, 教师对学生疏于管理。监控力度不够。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 导致教师管理难度增大。一部分教师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 不点名或者少点名。考核也不严格, 考试形式比较随意, 大部分公共选修课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有的课程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或者调查报告, 导致公共选修课出勤率不如必修课, 学生听课随意, 混学分情况比较突出, 逃课、迟到、早退的学生大有人在, 甚至存在考试代考的情况。
    二、对策建议
    1建构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 1) 明确并细化公共选修课程目标
    明确公共选修课程的目标是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 还需要将公共选修课程目标细化为一组比较详细的、具体的子目标群, 确定由不同的学科或课程群完成不同的子目标。
    如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开拓本科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善于创造、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其核心课程由7 大领域组成, 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每一模块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包含10 门以上的相关课程。[ 2] 其根据是将核心课程的目的具体化和细化为几个方面的目标, 由不同的学科、课程群体来完成某一目标,整合在一起就实现了核心课程总目标。
    借鉴上述经验, 结合北京邮电大学的特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建议学校将增长才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培育优秀的综合知识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的目标定位。据此, 学校公共选修课要覆盖科学与技术、哲学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人才与成才、社会与政治、经济与管理、语言与工具、体育与心育8大知识领域。
    ( 2) 制定公共选修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过于专业化, 公共选修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就必须在内容的“普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性方面做一些规定。根据我校特点和学科特色, 公共选修课遴选标准要具备8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 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趋势、新信息和新成果; 有利于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 启迪和开阔思路(主要指人文学科的经典著作) ; 有利于学生选择著名学者的特色课;有利于学生了解现有的一级学科。
    ( 3) 建构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a、尽快开设文化经典类课程
    美国的通识教育虽然科目很多, 但始终有一个核心, 就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基本上是后来的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范本, 它一开始就只有两门课, 一门是“当代文明”, 另一门是“人文经典”。“当代文明”并不是指现代文明, 而是从古到今的文明, 这门课长达2个学年4个学期, 第一个学年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科, 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 第二个学年进入了现代社会, 基本上是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
    鉴于此, 建议在现有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下, 应首先开设“东方文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经典”“文化传承”核心课程; 将目前存在的百余门任意选修课程, 大幅度合并、删减, 把阅读经典和修读文化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开拓我校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升学生的文化价值观。
    b、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高质量课程
    美国大学公共选修课建设发展到今天, 已形成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的庞大体系, 从而为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因此, 我们需要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 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 拓宽知识基础, 使学生在自由选修中获得较佳的通识教育。因此应重点开设“历史与文化”“社会分析”“文学与艺术”“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 等课程。
    c、提倡教师开设跨知识领域的选修课程
    美国大学具有代表性的跨学科课程方案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提出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由一系列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和由各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如“美国公民资格及种族特征”, 其中心主题在于探讨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以及已经意味着什么。这一跨学科课程的教学从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与文学阐释、宪法和历史分析相联系的观点出发, 对课程主题进行探讨。“自然界的数学规律”, 由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任教。化学家可以阐释比率与比例、单位体系、很大或很小的数值; 而物理学家能使用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论述导数和比率的概念; 天文学家可以讨论相邻恒星间的距离测量; 地质学家能够利用自然的放射性说明成长和衰变, 以及利用自然放射性讲解年代确定和核废料问题。[3] 据此应提倡、鼓励开设两大类选修课程: 覆盖几个学科、知识横向面广、跨领域的课程; 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知识。不是按学科开课, 而是按知识领域, 甚至是跨知识领域开课。如“自然科学基本问题与高新技术”“化学、环境和你”“科学、技术和社会”“ 文科生第二种思维”“创造力” “伦理研究” “遗传工程” 等。
    2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
    针对学生对公共选修课认识缺失, 选课较为盲目和从众, 对选课要求及技巧不了解等情况, 应做好相应的选课指导工作。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 在学期初, 要对每门公共选修课的培养目标、主要内容、特点、教学方法和主讲教师等作较详细的说明, 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初步了解, 以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课。同时, 可编印规范的《公共选修课选课手册》, 在组织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学习的基础上, 在新生入学时, 由班主任或各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选课进行现场指导。例如, 指导学生如何在选课系统上查看课程简介, 如何进行公共选修课的初选、改选, 如何查询公共选修课的上课地点或成绩等。此外可以实行选课导师制,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依据自身选课, 引导他们优化知识结构,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
    3鼓励教师进行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前所述, 学校公共选修课的目标是增长学生才干、培养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重在启发思想,传授科学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应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如, 在教学内容上, 要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 要注重课程的应用性,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重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如理论讲授、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小组游戏、社会实践、实地调研等, 还可以与学生社团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和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体系
    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完善的公共选修课质量监控体系。首先, 从源头抓起, 尽快建立一套公共选修课教学大纲审核制度, 确保教学质量。第二, 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建立公共选修课检查、听课制度, 制定出公共选修课教学评价方法, 定期开展教学评估, 掌握真实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促使教师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 以高质量和高品位的课程吸引学生。第三,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 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如不定期点名、不定期课堂提问、随堂作业等, 并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如40%)。第四, 严格公共选修课考试制度。比如, 学校可以实行公共选修课考教分离制度, 抑制任课教师出题归于简单、草率从事的倾向; 教学管理部门还要经常对学生试卷进行抽查, 避免送分和人情现象的发生。
    5建立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对公共选修课教师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第一,将公共选修课教学评价结果与年终考核、奖金发放、评职称评定等挂钩, 以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第二, 对人数较多、学生反映良好的选修课适当增加课时费。第三, 对于一些教学效果特别突出、极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可以作为校级教学改革课题予以立项支持, 支持任课教师深化教学改革, 开发出校级精品公共选修课程乃至市级精品公共选修课。第四, 实行优胜劣汰机制, 对选课人数少、管理松散、考核方式随意性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限期整改或予以撤销。第五, 举办经常性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讲课比赛, 评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使优秀的教学人才脱颖而出。
    总之, 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优化其知识结构, 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学生选课、教学管理方方面面。因此应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的作用, 以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我校的优势和特色为出发点, 认真调研, 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引导公共选修课建设和管理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常思亮.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发展历程与特点[j]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5):24.
    [2] 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 高教探索,2007(40): 128.
    [3]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1\22.
 
————网站导航————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凯发k8国际唯一 copyright@2013 凯发k8国际唯一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