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凯发官网入口

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高校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趋势与发展策略
黄幕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一、高校建设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趋势
    1.1新型信息技术变革的影响
    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对课程建设的影响:
    从课程内容来看,新型信息技术和各类新媒体进入教学过程,在课程内容及呈现上实现数字化、多样化、积木式、模块式, 使教学的个别化、个性化、自主性成为可能;
    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看,新型信息技术和各类数字媒体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课堂面授式的教学模式。
    1.2师生教与学方式需求的变化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不只是在常规课室里被动接受课程知识。
    在学习走向网络化、移动化之时,课程的资源内容和传递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大单元、大容量、面授式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逐渐走向数字化、模块化、微型化、移动化。
    1.3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导向
    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提出对重点建设的高校必修课程的多媒体应用百分率要求,课程信息化由此拉开帷幕。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项目,提出 建设150门精品课程。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提出“1500 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2011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目标。
    2012 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内容延续 2011 年课程主题特点——融知识于生活、艺术与基础科学之中,共选出 368个主题,分两步建设完成。
    2013 继续组织建设350门左右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类和就业指导类精品视频公开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加强课程教材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
    1.4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趋势
    建设重点:从建设精品课程,到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的大单元、大容量,到关注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微型化
    技术载体:从依托有线环境的网络课程,到尝试依托无线和移动设备的移动课程
    应用方式:从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数量,重视课程资源的应用质量
    二、高校数字化课程主要类别与教学应用
    1.1精品视频公开课
    (1)特点
    视频公开课的制作单位一般来讲是高等院校、商业组织及非盈利机构,其运营单位是政府机构和商业组织。传播的内容是前沿、热点的通识课及专业基础课,采用的媒体形式主要是视频形式。其技术要求为网络高清或标清,传播渠道是公共网络或教育网络,受众为在校学生和普通公民,其主要的使用方式为学生自学。
    (2)教学应用:讲授型教学模式
    教师以黑板和粉笔为教学工具,提问较少,学生主要是听讲和记笔记,师生间交流、协商与互动比较少。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通俗化、直接性和系统性。它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简洁而高效,更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缺点主要体现为“填鸭式”、“满堂灌式”,学生不知不觉形成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削弱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2精品资源共享课
    (1)起源
    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之上,升级改造而来:
    2011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 5000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
    (2)特点:与精品课程相比
    课程教学内容的“升级”:加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
    资源建设质量的“升级”:一是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二是资源必须是丰富的。
    (3)教学应用:
    突破已有精品课程的应用局限,更中强调精品资源的跨校共享和协作应用。
    “共享”要求: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是必须特征,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
    1.3微 课
    (1)起源
    在学习走向移动化、微型化、碎片化之时,学习资源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大单元、大容量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逐渐走向微型化、移动化,此时学习资源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资源微型化的需求、视频资源的优势,以及学习技术和环境的发展、延伸,微视频课程资源成为多种领域机构和不同群体青睐的课程资源
    中国微课大赛(http://www.cnweike.cn/),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013第三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暨全国微课程大赛:(http://www.learnclub.org/zt/2013cldc/),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主办,倡导发起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http://weike.enetedu.com/),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发起。
    视频课程的演变
    根据视频资源的兴起背景、应用模式和载体,视频教学资源的演变与发展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核心资源代表分别为教育影视资源、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微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是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它是网络视频课程资源的“升级版”,相比于网络视频课程,它有着多元化的应用载体、广域化的学习受众、多样化的应用情境,其微型化特性使其成为m-learning的重要资源。
    (2)特点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3)教学应用
    在线学习 ,混合学习, 颠倒教室 ,教育资源 ,教师成长 ………
    1.4 移动课程
    (1)起源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资源设计、应用模式及其技术实现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移动通讯网络的全面覆盖和通讯速率的提升, 以及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和移动通信资费的下调,也为移动学习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条件。
    (2)教学应用:基于短信息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该模式采用短信息交互方式,在用户间、用户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实现短信息的传送。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中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转化成数据请求,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然后再发送给用户终端。利用这一模式可实现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并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
    (2)教学应用:基于浏览、下载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浏览、查询和下载 wap 服务器和 web服务器中的各种课程资源,完成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三, 优化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质量的策略
    1.1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优化策略
    (1)存在问题
    视频公开课选题门类齐全,但建设力度和受关注度有所差异
    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与期望基本一致,对工程与技术科学类的质量期望有攀升
    内容的选择合理,实用性强,但知识点全面性不够,划分方式需更加科学
    课程结构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形式,但内容结构组织仍需改进
    课程内容的视频呈现时机选择不当,画面缺乏感染力
    (2)优化策略
    完善后期处理工作,提升视频包装档次
    注重视频课程的教学性,加强学习支持服务
    优化教学行为,建立多元评价的动态反馈机制
    加大引导宣传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障
    1.2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化策略
    (1)已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数量逐年上升,但研究主题变化不大,研究内容重复较多,精品课程的研究有待扩展研究取向,深化研究主题。
    实践研究较多,理论研究不足,应加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基础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中“一流教师队伍”的提法在实际操作时大都形同虚设,直接影响课程质量。
    精品课程研究重在建设,缺乏服务对象分析,以致多数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水土不服或束之高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群体和使用群体分析应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1.3微课建设的优化策略
    (1)存在问题
    目前微课研究多集中在阐述理念,缺少设计与实施
    微视频形式单一。多以讲授型视频为主,缺少实验型、解题型、答疑型、表演型等其他类型
    微课质量不一而足;照本宣科,缺少趣味性
    教学设计与相应的辅助资源不足
    (2)优化策略
    对现有微课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审视和总结,研究微课的教学应用模式。 在原有视频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和二次开发。
    研究微课开发规则,细化微课评价方法
    增加微课程的创新性开发,在设计微课时要新颖
    具体化微设计流程,开发相应微练习、微课件等
    1.4 移动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1)存在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对移动学习非常认可,而且有很强的移动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质量仍不高,移动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待加强。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也是制约大学生开展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
    (2)优化策略
    内容设计:知识单元要短小、简洁;知识单元间要呈现出松散的知识关系 ,封装性要好;课程内容要能持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交互设计:移动学习中的交互主要包括师生与移动终端的交互、师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交互的设计要在分析课程内容特点、媒体呈现形式和移动终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内容交互设计。
    环境优化:建立和完善移动网络、无线网络的覆盖面,增强移动技术的稳定性。
    1.5提升课程建设整体质量的策略
    反思高校的误区和不足:
    课程资源建而不用、或应用低效,课程资源成为摆设
    以课程为单位,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受益面窄
    重复建设,没有满足和覆盖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
    一次性短期建设和验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不同高校的课程资源各成体系,共建共享水平不高
    资源建设的力度与应用推广、学习服务的力度不对称
    缺乏统一的课程资源标准和技术支撑平台…………..
    对比中小学的优秀经验:
    以新课程标准来组织课程资源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注重将资源内容和教法学法相结合,不只是建设素材类资源,更注重建设体现教学理念的主题教学资源。
    以应用促建设,积极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注重教研应用。
    分类、分区、分步开展建设,重视满足课程教学的本地需求。
    合理搭配信息化环境, 积极开展区域内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创新课程资源建设的形式(微课程),提升资源的针对性、重用性和易用性。 遵从教育信息化资源技术标准,来架构和设计资源库。
    高校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优化策略:
    关注数字化课程的持续建设,加快资源更新频率
    共建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发挥整体效应
    分层分类建设各类特色资源,适应多元化需求
    创建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的多元化动态评估机制
    创新课程的教学途径,提高资源应用有效性
    以学习需求为导向,强化课程的导学辅学服务
    关注课程的持续建设,加快资源更新频率
    (1)关注课程的持续建设,加快资源更新频率
    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往往出现一次性建设的现象,造成立项建设后长期闲置、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和内容更新的问题。
    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开展建设。
    加快资源更新频率,定期维护和更新所建设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内容中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2)共建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发挥整体效应
    精品课程建设,出现同一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的现象,不能形成整体效应。
    开展覆盖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的共建共享工作,形成精品课程群,减少资源浪费。
    发挥共建高校的专业办学优势,共建精品课程群、共享课程资源,发挥整体效应。
    (3)分层分类建设各类特色资源,适应多元化需求
    结合高校平台差异:985、211、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建设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结合高校所处地区:经济发达、经济一般、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适合各地需求的资源。
    结合高校性质、办学特色,建设特色资源,适应多元化需求。
    (4)创建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的多元化动态评估机制
    质量评价既是检验课程资源应用实效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课程深化应用的重要动力。
    改变专家单一评价、一次性评价课程质量的现象。
    引入多元评价主体,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突出学生对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从立项开始,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开展过程评估与动态筛选淘汰的退出机制。
    (5)创新课程的教学途径,提高资源应用有效性
    “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相当数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只是做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来使用,没有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应用价值。
    探索信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数字化课程的教学途径。例如,开展混和学习、网络协作学习、网络探究学习、基于主题资源的学习等,充分发挥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效用。
    (6)以学习需求为导向,强化课程的导学辅学服务
    面向用户,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服务体系。
    优化课程资源的导航和导学服务,使学生能够清晰有序地使用课程资源。
    与课程内容相适合,提供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强化课程团队的建设力度,提供“课前 课中 课后”、“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辅学服务。
 
————网站导航————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凯发k8国际唯一 copyright@2013 凯发k8国际唯一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