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
丁卫泽1,吴延慧2 (1.南通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19;2.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
【摘要】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手段,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作者以南通大学为样本,对 238 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项目,以期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带来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 能力 【文章来源】2010 年第 9 期(总第 209 期)电化教育研究 引言 自教育部高教司 2000 年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以来,十年中,各省高校均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普遍提高,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由于各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同,培训效果参差不齐。 而且,这十年又是高等教育系统变化最剧的十年,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不断涌现, 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涌现,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如何? 现行的培训模式是否能适应新的形势? 种种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有鉴于此, 我们于 2009 年 11 月对南通大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期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开创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局面。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针对南通大学的校本情况, 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1]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评价、发展与创新四个方面设计具体的题目,编制了“南通大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问卷设计采用结构型和无结构型相结合的方法, 以结构型为主,设置一个无结构型问题,共 34 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内容涉及上述四个方面;第三部分调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求情况, 内容涉及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评价方式等。问卷编制之后选择不同学科的 15 名教师试测,听取被试的建议,根据试测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此次调查选择了南通大学 20 个学院, 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法学七大学科门类,在每个学院以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 15 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共发放问卷 300 份。 回收问卷249 份 ,回收率为 83% , 有效问卷 238 份 , 有效回收率为 96%。 因为调查样本分布不同学科,所以该样本在全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数据用 spss17.0 进行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统计技术。 此次调查的 238 个有效样本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呈正态分布。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 75.6%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自身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69.3%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 培养创新性人才有重要意义;50%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有 1.7%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是花架子,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不大。 从整体上看,大多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无论是对教师专业发展, 还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达 95%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对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力、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非常重要。 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持积极肯定态度,这是教育技术持续推广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是有 23.5%的教师认为, 教育技术减轻教学负担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加重了教学负担。 92.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对教学帮助大, 应该尽量采用;6.3%的教师认为帮助小,应尽量少采用;还有 3 位教师因技术难以掌握,不愿采用。 可见,随着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教育技术已被教师广泛接受, 他们乐于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育技术手段。 关于查找资料常用的途径,85.7%的教师经常使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搜索信息;32.8%的教师经常通过图书馆、书店等查找资料。 而经常通过面对面交流,如会议、讨论等获取资料来源的只有 7.1%。 相对于图书检索等传统手段, 现代传媒手段搜索信息快捷方便, 并且便于在计算机上保存和进一步加工处理,因此,互联网等已经成为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态度反映了教育技术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乐于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 是否会运用教育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3]从以上的调查来看,整体上该校教师教育技术态度和意识并不薄弱,他们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把教育技术能力看作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并且具有运用教育技术获取教学资源的主动意识。 (二)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 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认知程度, 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69.7%),多媒体设备使用(60.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55.0%),教学论、学习论、教学设计等理论(52.9%),网络技术与应用 (46.2%), 网络课程开发与制作(40.8%)。 其中能首先想到前四项的人数达到了半数以上,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设备,因为和教学息息相关,所以教师普遍关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也是教师关注的一个方面。 有 52.9%的教师能首先想到教学论、学习论、教学设计等理论,说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次,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教师所知道的学习理论, 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是:情境学习(81.1%),认知主义(53.8%),建构主义 (52.5%), 人本主义 (51.7%), 行为主义(41.2% ), 多元智能 (31.9% ), 有意义学习 (29.0% ),分布式认知理论(14.7%),联通主义(5.5%),都不知道(4.2%)。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了解比较丰富。 对 “情境学习”、“认知学习”、“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术语,半数教师表示熟悉。 把教师使用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 按照 1、2、3、4 等分级量化 ,1 分表示很熟练 ,2 分表示熟练 ,3分表示一般,4 分表示不会, 分数越高表示教师掌握该工具或软件的情况越不容乐观。 根据本问卷的设计,平均分大于 3,表示教师掌握该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一般甚至不会。 从整体上看,19 个工具或软件中,有 7 个均值介于 1 和 2 之间,有 7 个均值介于 2 和 3 之间,有 5 个均值大于 3。这表明教师对各种具体工具或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 尤其是 “文献管理工具、网络教学平台、虚拟教研平台、网页设计工具、动画制作工具”这 5 个工具软件,大多数教师都介于一般和不会之间。 而对“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搜索引擎、网络浏览器、学术期刊库、即时通讯工具”这 7 个工具软件则相对熟悉。 针对这种整体差异,笔者分别对教师的“年龄、性别、职称、学历、所教学科”和“19 个工具或软件”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1)“年龄”和“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工具、搜索引擎、视音频处理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呈显著相关 (p<0.05),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24、0.242、0.233、0.193、0.187、0.151。 其中 “年龄 ”与“即时通讯工具”的相关系数最大,教师年龄越小,对此软件掌握得越熟练,年龄越大,越不熟练。 表 4是不同年龄段对软件掌握程度的均值, 由表上数据可以看出对这 6 个工具软件熟练程度的差异所在,中青年教师普遍比老教师掌握得熟练。 (2)“性别”和“网络浏览器、课程教学素材库、网页设计工具、文字处理工具、动画制作工具、网络教学平台”呈相关关系(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95、0.184、0.168、0.164、0.129、0.137, 说明在这 6个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上, 因为性别的影响因素而出现了差异。男教师普遍比女教师掌握得熟练。 (3)“职称”和“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工具、视音频处理软件、搜索引擎、图片处理工具” 呈显著负相关(p <0.05), 其 相 关 系 数 分 别 为 : -0.324、 -0.233、 -0.223、-0.210、-0.202;“ 职称 ” 和 “ 教务管理工具 ”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155。 也就是说在“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工具、视音频处理软件、搜索引擎、图片处理工具”上,职称越高的教师,掌握得越不熟练,初、中级职称的教师,掌握得则相对熟练;而在“教务管理系统”上,职称越高的教师,掌握得越熟练,初、中级职称的教师,掌握得则不熟练。 其中“职称”与“即时通讯工具”的相关系数最大。初、中级职称的教师比正、副高职称的教师掌握得熟练,正、副高职称比初、中级职称的教师掌握得熟练。 (4)“学历”和 19 个工具或软件无显著相关。 (5)“所教学科”和“文献管理工具”呈负相关(p<0.05),其相关系数为-0.132;“所教学科 ”和 “网络浏览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144。对“文献管理工具”掌握普遍不熟练的情况下,医学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掌握得好一些;对“网络浏览器”掌握普遍熟练的情况下, 法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掌握得差一些。 以上调查显示, 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相对比较了解, 对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和基本内容掌握得也比较好, 而对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则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有利于培训时充分考虑教师的年龄、职称、所教学科的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三)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价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教学系统是一个多元、综合、开放的系统。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根据适当的技术和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设计时,73.9%的教师采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设计,13.4%的教师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10.9%的教师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1.7%的教师很少进行教学设计。 在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上,92.9%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室(电脑 大屏幕投影)较为熟悉,10.1%的教师对网络教室较为熟悉,5.9%的教师对语音教室较为熟悉,3.4%的教师很少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授课。 在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认知上,84.9%的教师对授导式教学(教师讲课为主)较为熟悉,34.9%的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较为熟悉,26.1%的教师对协作学习较为熟悉,25.2%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较为熟悉;18.9%的教师对网络环境下的 e-learning 学习较为熟悉,8.4%的教师对混合式学习较为熟悉。 在教师备课时,通常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评价策略的选择等。[4]92.2%的教师在备课时通常会考虑教学的难点重点,76.9%的教师会考虑教学方式方法,74.8%的教师会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60.5%的教师会考虑多媒体设计。 而在调查使用多媒体通常考虑的因素时,77.7%的教师首先考虑教学内容, 其次是学生特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最后是媒体现有的条件。 关于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一半的教师认为影响最大的是自身的课堂讲授能力,35.3%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 还有12.6%的教师认为是学生的知识水平。 另外,有 2.1%的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会极大地影响效果。 对于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81.1%的教师选择查阅文献或资料, 自己思考解决的方式;73.1%的教师选择借助网络工具与同行、 专家等交流教学经验, 寻求帮助;25.6%的教师选择与教务管理人员就教务、 教学管理进行交流与沟通;19.3%的教师选择与凯发k8国际唯一的技术支持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 关于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68.1%的教师认为能够根据教学需要, 选择适当的多媒体;29.0%的教师表示技术水平不够,应用受约束;2.9%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整合。 如何开展对教学的评价和反思? 88.2%的教师会主动向学生询问, 征求意见;70.2%的教师会听取同行或专家的建议和意见;12.2%的教师会借助技术手段收集数据。 此外,有 4.2%很少对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 从调查结果来看, 教师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与评价上出现偏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理论的掌握与其实践应用有所偏离,虽然会采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主要采用授导式教学; 二是教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与教师的自我评价有所偏离,对自身教学系统能力过高估计,这和目前没有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体系有关。 (四)教师的教育技术发展与创新 有 63.4%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产生作用, 他们经常能有意识地通过网络获取有关教育信息以及最新的专业学术成果, 并且经常能将新的知识与先前的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 确定新信息的价值;常能独立判断信息资源的价值,以便评估其可靠性、合法性、正确性、权威性。 教师的教育技术发展意识强烈,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特别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和模式。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学习、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教育技术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必备的条件, 教育技术能力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求分析 我们首先调查了教师以前主要是通过哪种途径来获取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 调查显示:有 66.4%的教师通过自学获得,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前培训的比例分别为 32.8%、18.1%、6.7%。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是否会觉得不需要培训? 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教师有明显的需求。 82.4%的教师表示需要甚至很需要接受教育技术培训, 他们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在优化教学过程、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在新技术面前感到新奇和向往, 想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 也有17.6%的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表示无所谓或一般。 (一)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 对培训内容按需要程度的强弱排序依次是:校内资源、软件包或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课程制作、专题网站制作,数字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教育/学习理论、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 从整体上看,该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多媒体课件制作, 而是转向了与课程建设有关的、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性内容。 (二)教师对培训方式及培训效果评价要求 在调查中, 笔者请教师们按适用程度 (从强到弱)对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排序:示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反思性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四种培训方式最终的排序是: 示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反思性教学。 示范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5]这表明教师希望在培训过程中能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提高行为质量,能尽快“学有所用”。 在培训考核选项中,71.0%的教师选择实效式(依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以及开发课件等 ),19.7%的教师选择表现式 (平时表现 论文 电子作品),仅有 9.2%的教师选择传统式(笔试、笔试 操作)的考核方式。 因此培训要尽量避免“以考卡人”,体现以人为本、绩效评价的原则。 教师对培训方式的选择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 没有万能的模式,只有适合于某一内容的最优模式,而且从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选择可以看出成人学习特点, 因此我们在安排培训时, 宜采用集中授课和网上在线学习结合的方式, 周末集中授课, 平时采用网上在线辅导,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辅以任务驱动学习和反思性教学, 这样就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三)教师对培训时间的要求及培训的影响因素 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 有 41.2%的教师选择上班时间,有 25.6%的教师选择周末,有 21.8%的教师选择假期,还有 11.3%的教师选择晚上,这和高校教师的成人学习特点有关。 在培训时长的选择上,37.8% 的教师选择一周 , 34.5% 的教师选择两周 ,18.9%的教师选择一月,还有 8.8%的教师选择半年。在周期性培训的看法上,57.6%的教师认为需要,19.7% 的教师无所谓 ,12.16% 的教师不需要 ,10.1%的教师很需要。 有 56.3%的教师认为影响参加培训最主要的因素是没有经费支持, 42.0%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只有 1.7%的教师对培训没有兴趣。 因此,在教师对培训普遍有兴趣的条件下, 取得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四、思考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 (一)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持续发展的前提 要实施培训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经费,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领导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者、计划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观念将决定学校师资培训制度的建立。 另外,培训要达到理想效果,离不开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人事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通力合作。 (二)切合实际的培训目标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出发点 对高校教师而言, 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教育技术专家或多媒体开发能手。 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实用的培训内容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立足点 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不应该仅仅是教育技术理论,也不应该是纯粹的教育技术技能,而是应该多个方面内容的综合。 在培训过程中切忌过分强调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是教学,想使所有的教师都成为教育技术专家是不现实的, 教师需要了解的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技术即可。 培训时应该全面考虑培训的具体内容,使受训者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掌握全面的教育技术, 而不应该有所偏颇。 (四)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途径 传统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以培训机构为基地,集中授课。 这种培训模式能够使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系统的知识,技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更新,但培训结束后, 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却往往并没有持久的、明显的改进。 我们以为,既要发挥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同时结合网上在线培训的方式,会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 网上在线培训就是教师通过教育技术培训专题学习网站来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即可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向专家或其他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是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自主、灵活,适应了高校教师的特点,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性,满足了教师的个体需要。 在培训过程中,要尝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研修一体化等。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基本保障 评价是培训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 我们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以评促学”,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培训教师既能学到知识,又尽量减少教师的考核压力,保证培训评价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要采用新的评价理念与多样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鼓励教师对自己在培训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6]为了促进培训结果在教学中得到贯彻,在每个学期开展优秀教学课件评比和教学示范课评比,并将评比结果和教师教学科研相联系, 同时设置多个教育技术领域的科研课题,鼓励教师申请立项。通过这些,督促高校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激励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研究。 (六)培训后服务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持续发展的后续保障 培训后的支持服务很重要。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是想即刻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课件制作、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困难,要有一个“网络在线服务平台” 及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实现用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支持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7]同时,这个“网络服务平台”应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和应用资源,满足继续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z].2005. [2]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5~9. [3] 柴璐璐,丁侠,杨成.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3):89~93. [4]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曹玉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及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