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凯发官网入口

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
修耀华
(贵州财经学院 党办,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此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创新工作:一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创新;二要对师生党员进行分类指导,坚持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创新;三要从发展党员到持续教育,为高校党建创新提供机制保障;四要抓好基础经常性工作的落实,致力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创新;五要协调好多方面关系,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创新。
    【关键词】高校;党建;创新;思路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年第1期
    新时期,国际形势已经呈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党建工作,下移党建工作重心,才能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完成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任务,为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创新
    创新要理论先行,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总结经验。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都是以理论思维和理论教育为先导的。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更需要党建工作的理论创新。高校党建工作首先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论应用到高校的党建工作中去。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对高校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高校党建工作遇到困难的过程中,要有效地面对和全面地解决这些困难,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系统地创新和优化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具体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寻求理论创新的突破点,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
    作为高校党组织,需要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力量,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这一历史课题的研究,拿出一批高质量、令人信服、可运用的理论研究成果。高校研究自身的党建工作有天然的优势,学校本身就拥有一批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尤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队伍,并且这批研究队伍熟知高校发展的实际,能够将所学的党建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在开展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也要紧密结合师生员工思想上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透视和分析。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探索高校师生党员接受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活动载体,以党员身边的正反典型事例感染党员、启发党员,警示党员、教育党员。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解放思想、联系实际,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对师生党员进行分类指导,坚持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创新
    在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上要实现以学校党委为核心,党的基层组织为主线,教职工、学生党员为主体力量,以党务工作干部和学生辅导员为骨干力量,全面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在组织建设中,把师生党员这一主体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细化党员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坚持党员教育的组织创新。
    在大学生党员中坚持组织创新。做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充分依靠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一方面,针对教育模式的变革,科学设置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当前,高校常见的学生党支部组建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年级型”党支部;二是“专业型”党支部;三是“班级型”党支部;四是“混合型”党支部。具体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上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做到组织创新。此外,对于需要较长时间在外实习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党员,还可以组建以实习基地为单位的临时党支部。另一方面,从多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建设。建立完善学生党支部工作机制,从分层负责、重心下移、严格考核三方面建立构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管理机制、培育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内化机制、形成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激励机制。
    在教师队伍中坚持组织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党员更注重个人实际利益,多忙于授课,科研、评职称等业务素质的提升,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秉持。针对这种现象,需要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完善教师党员队伍的组织创新。高校教师党员教育应该构建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岗位培训、外出培训、学历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互相融合的全方位教育培训体系。搭建灵活、分散、多样、实用的学习平台,调动每一名教师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党员内部形成优良的学风,构建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教师党员严格遵守“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等制度,通过报告会、读书会、开展专题讨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抓好日常组织的学习。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师党员头脑。面对中央、省、市、学校要求的学习内容,做到快速集中,认真学习,深刻掌握,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防止和消除错误思想影响的目的。
    三、从发展党员到持续教育,为高校党建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高校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是保证高校党建工作正常、有效运转的各要素、各环节有机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整体。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是新时期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现状的需要。
    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工作。在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班级党章学习小组、院(系)级党组织和学校党组织的培训教育职能,形成体系完整、分工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养教育机制,确保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培训效果。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党委组织员要认真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细致考察,严肃认真、热情诚恳地与新吸收预备党员进行谈话,提出希望和要求;认真安排支部纳新大会、领导谈话和入党宣誓大会几个重要环节,充分征求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严格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会等各项会议制度和评议制度,使学生党员经常置于党组织和师生的监督之下,不断强化党的意识。
    坚持持续教育机制创新。从内容、过程和评估标准上,完善党员学习培训制度,推行量化管理方式,建立党员理论学习学分制。高校党员理论学习学分的评价体系是借鉴了学校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体系。在高校党员教育中应重点抓好教师工会、共青团、生活区、学生社团等重要阵地建设,创新思想教育形式,注重教育工作实效。严格党内生活制度,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中央和上级组织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完善党员评价机制创新,从制度上保证对党员的监督落到实处。建立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高校党员思想状况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师生思想状况评价。建立高校党员思想状况评价反馈机制,完善党员管理和监督制度,如党员挂牌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预备党员转正公开答辩制度、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等。
    四、抓好基础经常性工作的落实,致力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创新
    高校党员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基层党组织最经常、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创新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展示自身的先进性,与时俱进地开展党员管理工作,在党员管理创新的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让高校党员通过党组织提供的各种平台,在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在管理创新的内容上,需要着力丰富党员的政治生活。新形势下创新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不断改进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调动党员参与党务、为党组织建设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坚持完善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坚持并完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党员集中学习记录、检查、考勤、补课等制度。不断拓展学习内容,使学习培训逐步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确保广大党员及时、长期、经常、有效地接受教育。要结合工作,着力加大党员关于党的知识、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
    在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探索“三个课堂相结合”模式。探索“三个课堂相结合”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党员队伍,对师生党员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是专业教学工作和创新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可以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课堂是注重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教育,在第二课堂上,要注重“三看一评”。“三看”是指,一看“红色网站”,二看电教片,三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科技博览等栏目播出的内容。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和加深对第一课堂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高校党员更加直观、形象地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更进一步激发党员学习、研究课程理论的兴趣。“一评”是指党员民主评议。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它侧重于师生思想品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创新。第三课堂重在“实践”,将课堂教学同各种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学生社团、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和锻炼,直接体验人生和社会,省悟自身的不足,完善自我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协调好五方面关系,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创新
    高校党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党建工作方法创新中,应该协调好五方面关系,努力促进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一是做到教育党员与关心党员相结合。在高校党员教育过程中,师生党员是党员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和权利主体,所以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积极帮助广大师生党员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学生群体中去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员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特别是对家庭困难学生党员,党组织要经常进行慰问帮助,通过扎扎实实地为大学生党员排忧解难。要把党员教育同关心党员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教育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教育。
    二是做到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在高校党员教育过程中,要将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结合起来,做到需要集中的时候集中,需要分散的时候分散。在分散渗透时注意广大师生党员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重点是师生参与实践、探究、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使得师生党员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并在体验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以及意志、毅力、气质等。专业思想教育在平常注意集中教育,为师生党员作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时事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时还要注意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进行,拓宽党员的思维面和认识面。
    三是做到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加强行为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约束制度,规范高校党员的言行,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师生党员教育中,“三会一课”和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党支部通过这两种形式认真组织学生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政策水平,以便更好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通过“三会一课”和组织生活可以使党员对党的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党的会议上进行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统一思想做出决议。同时,可以使党员定期讨论支部工作,增强参与意识,有利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总结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使党员更好地接受监督,从中也可以切实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
    四是做到扁平式教育与分层式教育相结合。把整体性突出的扁平式教育与个体性明显的分层次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党员的不同层次,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校党委采取扁平式教育管理形式,将决策权向组织机构下层转移,让基层单位有充分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党委从宏观上加以调控,并明确分工,建立民主、平等、开放、合作式的工作关系,提高组织团体对教育的工作效率。同时强化将目标管理到人头的分层式教育。学校要求各组织机构和师生根据学校发展建设的目标体系,制定各自的具体发展目标,然后分层实施,落到人头,并采取评价考核的方式激励引导师生和各组织机构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五是做到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在重视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特点,建立红色网站,占领网络阵地,拓展高校党员教育的空间,扩大教育的覆盖面。这要求我们探索党员教育的新途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网络对广大师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多元化上,尤为明显的是师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独立的判断。为此,网络时代党员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党员的主体性,指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师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在与各种不同的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最终承担起网络文化秩序维护的重担。加强高校干部队伍的网络素质培养,为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才能了解和熟悉网络环境,熟练地使用和驾驭网络,并能从网络上获取思想政治信息,并把其用于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网络时代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总之,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要围绕推动高校发展这个中心,紧贴高校实际,积极鼓励基层党的组织大胆实践,及时收集基层智慧的结晶,由点到面,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落实与创新相统一。
 
————网站导航————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凯发官网入口 copyright@2013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网站地图